證券時報記者 鄭曉波
針對有媒體“中國出口數據與香港進口數據之間出現高達362億美元差異”的報道,昨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解釋稱,因為內地和香港兩地之間在統計上、做法上的一些差別,造成了兩地貿易統計數據上的差異。
鄭躍聲是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作上述表示的。一周前,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中國出口飆升背后隱藏著“秘密”。截至2月份的近三個月,中國海關公布的大陸對香港的出口額為949億美元,而同期香港海關公布的從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金額僅為587億美元。這兩項數據的差距達到近年來之最。有分析師表示,中國2月份出口增幅可能被虛報了七個百分點左右。
對此,鄭躍聲表示,海關對進出口貿易統計的數據來源是由海關總署采取超級匯總的方式,直接從企業申報的申報單證中來提取數據進行匯總。因此,列入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的每一個美元都可以找到一份實際存在的報關單與之相對應。
但在實際通關的過程中,內地的一些出口商在向海關作出口申報時,由于不了解貨物下一步流向的安排,就會將出口貨物目的地申報為香港。如此一來,這些貨物就列入了內地對香港的出口統計。
而按照香港特區政府的貿易報關制度,在內地輸往香港的貨物中,如果其中有些貨物在香港僅僅是轉運或者是過境,而不做加工,也不在香港消費、轉賣,那么這些貨物按照香港特區的規定就可以不必向海關提交報關單。因此,這些貨物也就不列入香港統計的內地的進口。
“正是因為兩地之間在統計上、做法上的這些差別,造成了兩地貿易統計數據上的差異。”鄭躍聲說。
鄭躍聲同時指出,對于一些企業通過貨物的出口帶來資金的流入,來套取內地與香港人民幣利差的這種現象,海關總署也在關注,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研究,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作進一步更深入詳細的調查研究,希望能夠徹底理清對港貿易超常增長的各種原因,并在必要時候視情況所需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