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將成主力,資源型投資地風險大
王琳
隨著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走向海外。
近日,《經濟學人》信息部(EIU)發布了《中國海外投資指數》報告,并預測,2017年中國將成為凈對外投資輸出國,對外直接投資(ODI)規模將達1720億美元,趕超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
根據EIU的數據,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已經達到115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三(“避稅天堂”除外),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EIU還表示,中國對外投資偏好正由自然資源轉向市場規模、高價值品牌和先進技術,而且隨著對外投資中民營企業比例的增加,中國企業投資海外的決策動機日趨多樣化。該報告還指出中國政府決策層相信到了本世紀10年代中期,民營企業將占據對外投資的大頭。
但EIU也表示,海外管理經驗、目的國的國內國際政治和監管風險,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繞不開的挑戰。根據該報告的統計,資源型國家的投資風險較大。
品牌技術勝于資源
該報告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持著不同境外投資目的的非國有企業在中國海外投資方面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擁有誘人市場的國家會比資源型國家更有吸引力。
EIU大中華區定制研究總監柯京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過去國有企業是海外投資的主體,多有賴于雙邊關系,比如非洲和拉丁美洲,資源豐富的國家,吸引中國海外投資更多。而現在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多元化。民營企業更青睞發達經濟體,去尋求新的市場,技術和品牌”。
擁有龐大國內市嘗高價值品牌和技術的富裕大國對中國投資者有巨大吸引力。根據經濟學人信息制定的“中國海外投資指數”,美國排名第一,其次是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和澳大利亞。
EIU表示,擁有誘人市場的國家排名往往好于資源型國家。俄羅斯、沙特和哈薩克斯坦分別排名第9、15和38位,安哥拉更是排名墊底。該指數排名中的“機遇”和“風險”要素所占比重分別為2/3和1/3。
EIU中國研究副總監劉倩對本報記者表示,從2010年到現在,中國企業投資的地區有了很多變化,之前多數是以資源為主導的地區,雖然現在也是多數,但有很多企業走出去是青睞知識產權、市場規模和制造的當地化、本土化。
據傳統基金會的統計數據,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國僅有17個,其中多數為資源豐富的國家,而到了2012年,增加為63個,從而使有中國企業活躍的國家總數上升為119個。
對外投資或將轉向發達國家
根據該報告,在2005~2012年間,接受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以實際獲得的中國投資而論,伊朗、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排名五至八位,但EIU的指數體系并未將上述四個國家列為存在重大投資機遇的國家。
該報告還指出,目前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但隨著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入海外投資的隊伍,未來中國更多的海外投資很可能會轉向發達經濟體,因為與國有企業側重于資源投資不同,民營企業更看重發達經濟體的高端市嘗高價值品牌和先進技術。
“民企‘走出去’要技術,很大原因是需要技術來更好地運用于中國市場,再慢慢擴大,”劉倩以收購悍馬和沃爾沃為例子說,“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是為了‘走出去’而已,對某些企業而言,是為了更好地壯大自己在中國的市常”
劉倩認為當前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好時機。她表示,除了本國企業對外國感興趣外,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很多其他國家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這也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間點。
該報告還表示,隨著國內制造業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中國企業在經合組織經濟體的利潤率甚至高于國內市場的利潤率,因此中國制造業將從出口轉向當地生產。
資源型投資地風險大
除了發掘利用海外投資的機遇,進入海外市場的內在風險也是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時不得不重視的方面。劉倩認為,中國企業要看到機遇,更要意識到風險,把功課做好再走出去。
在該報告進行的投資風險排名中,伊朗、委內瑞拉和古巴位列前三,理由是其為私營工商業提供的營商環境極差。而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資源型國家就有六個,除伊朗和委內瑞拉外,還有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尼日利亞和沙特,排名分別為第6、8、9、10位。
在國內風險排名中,委內瑞拉位居榜首。該報告認為委總統查韋斯去世,令中國投資者和債權人惴惴不安。在2005~2012年期間,委內瑞拉接受的中方投資超過了130億美元。與中國在資源方面有密切關系的伊朗、沙特、尼日利亞和安哥拉也位居前十。
在國際風險方面,美國的政治風險最大,其次是中國臺灣,越南、俄羅斯、印度、菲律賓和韓國等周邊區域分別位列第3、4、6、7、8位。該報告指出,中國與一些國家的歷史領土爭端和冷戰期間的緊張關系都在這一排名中有所反映。這一排名還衡量了在國際問題上有關國家與中國立場的契合度。
在經濟風險方面,美國高居榜首。該報告認為這足以敲響貿易保護主義的警鐘。(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