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不少地方政府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演變為一場向中央部委申報新興產業項目的進程
“兩會”結束后,地方政府進京“跑部”的熱情掀起了新一輪高潮。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發改委、工信部、國家旅游局、農業部等多個部門的官員,紛紛接到前往地方進行項目調研的邀請。由于申報較為集中,一些審批部門的案臺上,甚至出現了項目規劃的淤積與重復。
與以往項目多集中于房地產和基建領域不同,“新型城鎮化”成為此輪地方政府“跑部”的新特征,各類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項目申報正在加速進行。
產業布局之惑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發現,包括文化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園區、新能源產業基地、醫藥產業園區、養老服務社區、現代農業園區等在內的項目,成為地方政府此輪“跑部”的發力重點。
地方所報項目如果契合當下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往往更容易通過審批。因此,地方政府有意迎合這一審批邏輯,尋找甚至套用最能與“新型城鎮化”搭上關系的產業進行包裝。這種盲目性實際上反映了不少地方政府面對新型城鎮化戰略,其產業布局思路并不成熟,甚至較為混亂,仍以滿足眼下投資熱情為主要訴求。
中國新型城鎮化論壇副秘書長常樺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在上述背景下,文化、旅游、新能源、醫藥等帶有新興產業色彩的領域,便進入地方政府新一輪的投資圖景。不少地方政府的新型城鎮化之路,也由此演變為一場向中央部委申報新興產業項目的進程。
然而,新的項目布局并不等于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城鎮化。其所報項目是否確實符合當地的發展需要、是否具備相應的產業發展基儲又是否真正能夠帶動當地的產業優化升級,一些正在“跑部”的地方政府,恐怕難以有精力去認真思考。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一位指導過地方發展規劃的人士舉例指出,河南省某縣政府于近期上報發展規劃時提出,將該地區打造為以電動汽車產業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但是經過工信部相關司局論證后發現,該地區提出的電動車電阻頻率與中國現有頻率不和,同時這一規劃與當地實際產業發展需求脫節,該地區也不具備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科技基矗
面對地方的跑部熱情,審批部門處于冷靜評定之中。發改委相關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指出,對于套用新鮮概念規劃但無法落實的產業規劃,有時會將其擱置,有時會由發改委相關部門給予指導,調整項目內容。
記者調查發現,中央層面尚缺乏明確的產業指導方向,也是地方盲目申報項目的一個重要原因。發改委相關人士指出,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尚未出臺,農業部、工信部、商務部等11大部委給出的產業政策缺乏統一性。各地方政府面對“九龍治水”下的不同政策范本,往往莫衷一是。
在中國城鎮化戰略選擇戰略研究課題組成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京文看來,未來,新型城鎮化應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布局規劃。
從城鎮帶的產業分工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應加強高新技術和第三產業發展,走高、精、尖路線,加快國際化進程;環海峽、華中及哈長城市群承東啟西,應繼續鞏固工業及其他傳統產業;北部灣、長江上游及關中城市適宜發展以地方資源為基礎的特色產業,例如能源、原材料、旅游業及軍事工業。
“目前,中央各部委正在統一協調,制定一系列規范性設計,包括規劃產業建立過程中的政策支持、土地指標分配方案、配套資金供給方案等。”上述發改委人士表示。在城鎮化過程中涉及到的土地、戶籍、醫療衛生及教育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措施,預計也將在2013年下半年陸續出臺。
園區圈地熱
如果說部分地方政府亂報項目是因為對本地產業布局思路混亂的話,那么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則是“另有所圖”。
“地方政府用地指標愈發緊張的當下,申報產業園區或與城鎮化相關的試點區,是一條可以爭取到國家一級用地指標的捷徑。”國家發改委一位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發改委下屬部門與國土資源部有一項合作,通過審批的城鎮化發展試點地區,可以從中央劃撥土地指標,而不占用地方開發用地指標。”
在這一背景下,與城鎮化概念相關的項目,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獲得用地指標的“借力”工具。
“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的商業、工業用地指標基本用盡,以城鎮化為由頭的園區開發無疑變成了地方政府搞土地財政的又一個財源。”常樺說,“一些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區域,更有動力包裹著城鎮化的概念走土地財政的老路。”
常樺在調研了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區后發現,部分地方政府通過城鎮化項目拿到用地指標后,與開發商合作,開發商在前期投入一部分資金先啟動城鎮化項目的第一期工程,接著把其余的土地開發成房地產項目出售。這樣的模式使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都有利可圖。宏源證券分析師洪俊驊指出,地方政府可以解決園區建設的大量資金,房地產商可以拿到低成本土地,園區的成熟有利于提高土地價值,反過來這也可以提升地方政府在園區內的招商引資能力。
目前不少地產商似乎已從這種模式中看到了商機,開始介入城鎮化主題下的園區開發,而且收益頗高。宏源證券4月1日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華夏幸福置業股份有限公司 最近新拓展了河北、遼寧、江蘇等地的5個園區開發,并將城鎮化進程中的產業新城、城市產業綜合體開發作為主要業務板塊,目前該公司房地產業毛利率為22%,而園區住宅毛利率則高達36%。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指出,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城市化道路嚴重依賴于土地財政模式、依賴于房地產開發,在地方政府與開發商雙雙獲利的同時,真正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建設是否到位,則需要畫一個很大的問號。
醞釀改變激勵機制
無論是利用城鎮化項目圈地,還是因思路不清導致的產業布局混亂,都可能對新型城鎮化進程帶來不良影響。
“中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轉型機遇期,在城鎮化過程中將把農村消費行為轉化為城市居民消費行為;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投資需求增長;激發農民向市民轉變的即期消費,從而釋放出巨大的投資和消費潛力。”李鐵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然而,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將會給地方政府帶來不可挽回的沉沒成本,并難以創造充分就業,使農民工的市民化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缺乏基礎,從而貽誤新型城鎮化進程。
扭轉地方政府“跑部”亂象,根本之策在于改變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地方政府積極借由“城鎮化”到各部委跑項目,在于此舉可以增加地方的財政稅收,增加地方官員政績。
中組部干部考核出題小組的一位成員對記者說,目前對各地方官員的考核主要依據在“德、能、勤、績”即“品德、能力、態度、政績”這四個方面。政績方面,以市為單位,市長的考核指標主要是該市GDP與稅收,市委書記還考核社會治安、政治生態。
在這樣的考核機制下,無論在高屋建瓴的規劃方案中如何強調新型城鎮化之“新”,落實在地方政府身上,仍然不可避免出現“新瓶裝舊藥”的現象。《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部門正在醞釀干部任用、考核機制改革,力求更多地將民意體現到考核中去。
此外,記者采訪發現,中央一些部門在審批項目后,缺乏后續監督與項目跟蹤,很多項目在實施環節是否走樣,審批部門不得而知。這也是造成地方投資亂象的原因之一。這一現象同樣將力求扭轉。
記者獲悉,新一輪簡政改革正在推進。下一步改革中,中央部門的部分行政審批職能將逐步取消,一些權力下放到地方政府,或回歸市常
(財經國家新聞網)(財經國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