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家世界500強入駐,重慶港轉口貨運量占比達40%
兩江新區 內陸開放重要門戶(改革開放新地標)
推動整機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零部件80%本地生產配套,突破“地域梯度”羈絆
本報重慶4月15日電(記者王建新、劉志強、崔佳)3月27日,重慶首個云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太平洋電信(重慶)數據中心在兩江新區投入運營。這里,一個以離岸數據處理為核心、未來服務器規模將達百萬臺的國家級云計算基地正加緊建設,已吸引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中國電信[微博]、中國聯通[微博]、中國移動[微博]等落戶。這是兩江新區布局新興高端產業、打造開放功能平臺的一個最新進展。
千百年來,長江、嘉陵江于重慶交匯東流,撫育山城生生不息。如今,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的1200平方公里土地,又滋養著我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茁壯成長。成立不足3年,新區憑著一股闖勁,打基礎,建平臺,布產業,走出了一條內陸開放新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說,兩江新區正處在大發展的關鍵階段,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國務院賦予的“五大功能定位”,大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實干,勇當綜合配套改革的排頭兵,加快建成內陸開放高地,加快建成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成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加快建成現代都市新區,努力做大做強做優,發揮輻射帶動引領作用。
驅車新區,蓬勃朝氣撲面而來。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平整好的土地,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向四處延伸,一座座高樓與廠房可著勁往上“長”,一大批關乎長遠發展的機場、鐵路、港口、道路、橋梁以及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紛紛開建、竣工。去年開展三個“百日會戰”,拓長道路211公里,新架跨江大橋4座,累計投資達416億元。
“骨架”愈發硬朗,“體格”也愈發強健――新區金融、保稅、物流、會展、信息等功能平臺快速形成。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封關運行,累計入駐加工、物流、貿易企業和項目超過300個。江北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第三跑道建設加速推進,我國內河最大樞紐港果園港二期主體已基本竣工,自重慶經新疆至歐洲的“渝新歐”國際鐵路已打通,水陸空對外交通體系日益暢通完善。
身居內陸,志在全球。新區搶抓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加快布局新興高端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已成集群,宏[微博]、華碩、緯創等IT巨頭產銷持續放量,京東方第8.5代新型半導體項目成功落戶。通用航空產業加速聚集,成功引進瑞士皮拉圖斯固定翼飛機和美國恩斯特龍直升機等。
與此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走過150年歷史的長安汽車再展宏圖,上汽通用五菱、美國霍尼韋爾、韓國韓泰輪胎等相繼入駐。目前,新區累計招商簽約90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數量從建區之初的54家增至113家。
新區堅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推動又好又快發展。機制建設上,設立政務中心,探索“一站式”、并聯式審批,審批提速70%以上。產業發展上,推動整機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零部件80%本地生產配套,突破內陸“地域梯度”羈絆。民生改善上,將安置房建設劃撥地改成出讓地,大幅增加安置農民財產性收入。產城規劃上,注重生態建設和產城聯動、融合發展,打造“一半產業一半城”的“新”區。
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兩江新區龍頭作用日益凸顯。2012年,新區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進出口總額已分別占到全市的12.9%、20.2%、40.1%。
一個開放的兩江新區,又不僅僅屬于重慶。隨著新區功能平臺日益完善,周邊省區市乃至一些東部地區“借道”重慶越來越多,2012年重慶港轉口貨運量占比已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