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置了29天之后,中國銀行 這一金融業“百年老店”的新任掌門人終于塵埃落定。昨日,中央組織部宣布原中信銀行 董事長田國立正式出任中行黨委書記。同日,原交通銀行 董事長胡懷邦任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而上一次商業銀行董事長大洗牌還要追溯到2011年郭樹清、項俊波分別轉任證監會、保監會主席。
換班大幕悄然拉開
在3月中旬肖鋼赴任證監會主席一職后,中行新舵手終于揭曉。中央組織部昨日宣布,中信銀行董事長田國立正式出任中行黨委書記,經過相應的公司治理程序后,田國立將任中行董事長。而此前市場猜測的另一熱門人選央行副行長胡曉煉無緣中行。
肖鋼的接任者田國立有著豐富的金融行業從業經驗。54歲的他曾任職于建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信達資產管理、中信集團。“膽識過人,頗得高層賞識。”是業內人士對田國立的評價。我國資產管理公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信達資產商業化轉型就是在田國立的帶領下實現的。
此外,交通銀行昨日晚間發布公告稱,胡懷邦已辭去該行董事長、執行董事和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辭任自2013年4月15日起生效。資料顯示,現年57歲的胡懷邦曾擔任過金融學院院長、央行大區分行行長、銀監會紀委書記、中投黨委副書記和交通銀行董事長。
而68歲的原國開行董事長陳元在告別執掌15年的國家開發銀行后,將代表中國參與籌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
金融高管洗牌剛剛開始
事實上,多家上市銀行董事長變動的一幕在一年半以前曾經上演過。2011年10月29日,三大金融監管機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集體換帥。原建設銀行 董事長郭樹清接任證監會主席、原農業銀行 董事長項俊波出任保監會主席。
央行工作經歷、國有大行掌門人身份,是郭樹清與項俊波升遷的重要籌碼。曾有分析人士表示,掌控一家國有大行,上承宏觀政策,下接實體經濟,身處這一職位的人對中國經濟的理解自然更客觀貼切。因此國有大行董事長一職往往被看成是培養行業監管者的最佳歷練崗位。
2012年初,原國家開發銀行行長蔣超良任農業銀行董事長,原央行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王洪章任建設銀行董事長。
對比上一輪銀行高管變動不難發現,田國立、胡懷邦的工作領域仍在銀行機構體系內部。而項俊波、郭樹清則完成了由銀行家到行業監管者的跨越。對于田國立、胡懷邦兩人的繼任者,目前尚未有進一步消息。
新掌門面臨重重挑戰
胡懷邦掌舵國開行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轉型。以前,國開行一直扮演的是扶助政府政策及企業融資的角色。近年來,國開行開始由政策性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于2008年12月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但轉型后的國開行仍存諸多遺留問題。“除了內部結構、人員的梳理,在轉型過程中,國開行面臨的難點不少。”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表示,“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資金來源,首先國開行缺少營業網點,以往其資金來源都是依靠政策性金融債,由于其他銀行購買國開行債券是零風險權重,因此很多銀行都樂于認購國開行發行的債券。從政策性銀行轉為商業銀行之后,國開行發債融資的成本會提高,是否還能保持原來的盈利水平值得關注”。
與胡懷邦相比,田國立接管中行之后的問題更為棘手,近年來,中行競爭力有所下滑。以傳統優勢領域海外業務為例,近幾年,其他三家國有大行迅速進軍國際市場,而中行利潤增速放緩。去年,中行海外業務實現凈利潤增長5.36%,而其他三家大行稅前利潤或凈利潤增長速度均超過了40%。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行起家于國際業務,有傳統優勢,在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田國立需要帶領中行抓住機遇,繼續拓展、深化海外市場業務,同時鞏固國內業務。
在人民幣業務上,中行正受到資金不足的影響。截至去年底,中行的貸存比為74.83%,接近75%的紅線,幾乎無錢可貸。業內人士建議,由于受到存款制約,中行應改善自身業務結構,例如發展利潤更高的小微貸款、對中國企業提供全球服務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