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5日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僅比去年同期增長6.9%,為2011年以來最低季度增幅。尤為關注的是,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0.2%,其中3月份中央財政收入下降5.2%。
盡管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并非近年來首次,但在近期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背景下,其帶來的警示信號不容忽視。
“中央財政收入負增長是一種趨勢性現象。”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對記者說,受經濟增速趨緩以及結構性減稅舉措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增長困難將成為一種趨勢,以往動輒百分之二三十的高增長很難再現。
相對于中央財政的負增長,一季度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3.7%,其中三月份同比增長15.1%。為何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呈現“冰火兩重天”局面?
“隨著中央財政收入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占比低于地方財政收入,出現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快于中央財政增長的局面并不奇怪,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這一趨勢更加凸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云說。
喬寶云說,為應對經濟放緩,我國一系列結構性減稅政策大頭都減在中央收入,而去年以來,由于地方財政收入也出現困難,很多地方加強了稅收征管,原先一些征管有漏洞的稅種,如和土地有關的很多稅,現在全部征收上來,也確保了地方財政收入增長。
財政部表示,一季度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主要是房地產市場成交額增加,相關地方稅收相應增加。數據顯示,受此拉動,一季度全國營業稅同比增長14%,土地增值稅增長34.7%,契稅增長38.3%。
此外,與中央增值稅僅增長0.4%相比,一季度地方增值稅增長19.5%。財政部表示,主要是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323億元全部屬地方收入,同比增加293億元。
“越是財政收入增速放慢,政府就越要過‘緊日子’。”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以往財政高速增長時代,官員形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現在從前財政寬松的日子沒了,而經濟轉型和民生支出都是剛性的,不能減,只能增,因此只能削減政府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