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忠安
在A股市場上,政府對上市公司的關愛已不是秘密,但有時候似乎“殷勤”得過火了點,通過各種方式發放財政補貼。目前已經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超過九成的公司有獲得名目繁多的政府補貼,累計金額達到570億元,創歷史新高。
有一家神奇的公司,上市以來募集資金總額接近300億元,凈利潤累計虧損近80億元,但依然能獲得政府補貼超16億元。這家公司叫京東方,是一家典型的靠政府哺養的“不死鳥”。
部分企業靠補貼免于退市
但A股靠政府補貼生存甚至圈錢的企業何止一個京東方。數據顯示,在目前已經公布年報的公司中,有1424家公司累計獲得政府各種名義的財政補貼高達570億元,其中逾七成派給了國有企業。但不少被“喂養”的企業卻越補越虛,中國遠洋去年補貼9億元,但凈利潤卻虧損96億元。
雖然IPO財務專項檢查讓上百家公司退出上市之路,不過目前排隊的公司依然超過700家。 “現在那么企業擠破腦袋都想上市,背后原因雖多,但都是為了錢。上市成功可以發新股換錢,發債籌錢。還可以獲得地方政府的各種獎勵,動輒百萬千萬元,甚至過億元,何樂不為?”一位上市券商的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112家公司補貼過億元
本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政府補貼幾乎涵蓋整個上市公司。截至15日,在1552多家已發2012年年報的公司中,有獲得政府補貼記錄的公司達到1424家,占比為92%,累計額度達到569.96億元,占這些上市公司2012年凈利潤總和的12.32%。這也意味著,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財政補助4000萬元左右。
重慶鋼鐵、東方航空、上汽集團、TCL集團、中國國航以及海螺水泥這6家公司平均每家獲得政府補助均超過10億元。其中,重慶鋼鐵以獲得20.02億元的額度成為暫時的補貼大王。而東方航空以17.20億元位居第二;上汽集團和TCL集團也分別獲得政府補貼13.80億元和13.28億元。*ST遠洋、中國鋁業、中國南車、中國中鐵、中國中冶、中國北車等11家上市公司補助額在5億~10億元之間。而累計補貼過億元的公司有112家,占比有政府補助記錄公司總數的8%左右。
現狀:上市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中七成給了國企
在這些補貼中,記者發現,有七成的金額補貼給了國有企業。但依然有不少國企越補越虛,特別是53家央企或具有央企背景的巨頭,其中,中國遠洋、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三大央企補貼了22億元,但累計虧損達到247億元。
數據顯示,在這1424家公司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比較重,為615家,占43.19%,但獲得的補貼金額高達397.61億元,占到政府補貼總額的69.77%。其中,實際控制人為地方國有企業的有19家,涉及金額4.07億元;地方政府以及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公司有370家,合計獲得202.02億元的政府補貼。而國資委為實際控制人的上市公司雖然只有189家,但累計獲得補貼資金高達182.65億元,平均每家公司接近1億元。
然而,依然有不少國企虧空太大,即使數以億計的財政補貼,也難以改變業績頹勢,反而呈現出越補越虛的尷尬。因董事長魏家福“國務院了解中遠,我就足夠了”而再度被市場關注的中國遠洋2012年虧損95.6億元,而去年還獲得了政府發放的9.04億元的財政補貼,否則虧損額將超過百億元,兩年累計虧空高達210億元左右。中國鋁業2011年還盈利2.38億元,但即使去年獲得政府多項補貼,公司凈利潤卻突然出現82.34億元虧損,讓很多股民哭笑不得。
針對不少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越補越虛,有券商分析師認為,政府補貼雖然名目較多,但對大型國企而言,補貼顯得微乎其微,“窟窿太大了,一個中國遠洋一年是營業收入720多億元,財政補貼9億元,占比不到2%。而且虧損已經超過百億元了,即使補上10億元、20億元,也改變不了被ST的命運。”該分析師指出。
疑問:巨量的政府補貼從何而來?
數據顯示,雖然央企巨頭并未因政府補貼改善業績,但這筆賬款卻成為不少中小企業在弱勢中的救命稻草,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甚至避免退市風險等。而更多的股民也關心這些補貼都是以什么名義下發?從上市公司年報中發現,政府補貼,其名目之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如東阿阿膠“良種驢擴繁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湖北宜化“鄂托克旗就業服務局大學生就業補貼”等。而最主要的補貼為財政撥款、稅收返還和補償性收入。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目前已經發布年報且凈利潤為正的公司中,有97家公司是靠政府補貼。如TCL集團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696.29億元,同比增長14.46%,但凈利潤7.96億元,同比下降21.43%。而該公司年報顯示,2012年該公司累計獲得的政府補貼達到13.28億元,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8.07億元。此外,天山股份、歌華有線等雖然凈利潤達到3.19億元和2.97億元,但獲得的政府補助分別達到3.39億元和4.19億元。
“稅收返還和財政性補貼是目前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貼的兩大主要項目。政策性退稅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于產業引導的目的對某些行業和技術通過退稅方式進行支持。”廣州某公司財務人員告訴記者。
如重慶鋼鐵在20.02億元的補貼中,20億元為政府的環保搬遷補助,用于彌補該公司2010年至2012年因環保搬遷增加的環保費用性支出及財務費用等經營成本。另外,還有11.34萬元的環境治理專項撥款攤銷。中國鋁業的7.44億元補貼中,電價補貼就達到5.60億元。而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南方航空的政府補助主要來自于地方政府鼓勵經營某些航線而給予的補貼。
另有分析認為,地方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名義更是繁多,職能部門如經貿局、工信局、科技局等都出臺了多種產業規劃及企業發展規劃,對上市公司進行現金補貼。(廣州日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