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IC 圖
“即使市場人心惶惶,業務還是要做。”楊佩是國內一家中型券商固定收益部的銷售交易員,債市因中信證券 固定收益部執行經理楊輝和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靈魂人物”鄒昱相繼被調查而風聲鶴唳,但實質性影響不大,楊佩依然很忙,兩個電話的鈴聲此起彼伏。
本周,楊輝和鄒昱因“代持養券”涉嫌利益輸送被調查的消息相繼傳出。“‘代持養券’這樣的做法在債券市場非常普遍,絕大多數機構都在做。不過,考慮到這個業務風險較大,我們公司并沒有參與。”楊佩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除了高杠桿的風險之外,還有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風險與誘惑相伴。自去年以來,債市高歌猛進。政府大力推進債市發展,加之IPO市場停滯,券商紛紛進軍債券市場,投行部、自營部、研究部對債券業務的傾斜非常明顯,業務量和收益的膨脹,令各機構風險控制滯后的問題暴露出來。
債券融資規模年增萬億
截至2012年末,年內債券市場新債發行總額累計已達80688.68億元
時間倒退到2012年初,“當時債券銷售很難做,到處托朋友、找關系,但愿意買的人很少。”楊佩說,那時很難想象如今一券難求。
近三年,債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債券融資規模每年均以萬億元的量級增長。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末,年內債券市場新債(不含央行票據)發行總額累計已達80688.68億元;滬深兩市公司債的融資金額達到2488億元,較2011年同期大增逾九成;企業債發行規模達7858億元,同比增幅達125%,這也是近5年來公司債融資額首次超過IPO融資額。
與此同時,在基本面、政策面的支撐下中國債券市場走出了一波牛市,其中,企業債表現最為突出,中債企業債財富指數上漲了7.11%。受QFII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影響,流入債市的資金暴增。申銀萬國的研究數據顯示,僅3月21日至3月27日,流入中國債市的資金達到創紀錄的3.7億美元。
市場繁榮,券商受益多,特別是2012年,券商在債券市場的發展取得質的突破。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債務市場融資規模為16336.88億元,其中短期融資券發行5290.5億元,中期票據發行7269.7億元,企業債券發行2485.48億元,公司債券發行1291.2億元。真正占據半壁江山的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市場,券商很難插上一腳。
不過,2012年11月28日以后,情況發生了很大轉變。當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國泰君安、招商證券 、光大證券 、中信建投、廣發證券 、東方證券、海通證券 、華泰證券 、銀河證券、國信證券等10家券商“入圍”,將有資格參與短融、中票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主承銷業務。
研究機構測算,假設券商可從銀行分10%的短融和中票承銷份額,考慮到債券市場的快速擴容,券商債券承銷業務可以達到大約40%的增長。對于部分業務基礎較強,同時承銷業務占比較高的券商而言,債券承銷業務對收入增長的推動會更加明顯。
券商承銷獲利上百億元
2012年以來券商承銷債券金額為13502.03億元,承銷債券金額同比增1.73倍
債市的走強令機構趨之若鶩,尤其是券商。自2012年7月,IPO陷入停滯狀態,不少券商調轉槍頭試圖在債券承銷業務方面尋求突破。事實上,2011年初就有不少大型券商,尤其是在中小板和創業板IPO項目上失意的券商,開始向債市承銷業務轉移,中信證券是具有代表性的券商之一。
統計顯示,2012年以來券商承銷債券金額為13502.03億元,承銷債券金額同比增1.73倍,按1%的承銷費率計算,券商共獲利約135億元。中信證券合計完成企業債、公司債、金融債、中票、短融、資產證券化主承項目137單,承銷金額2154億元,在所有債券承銷機構中位列第一,市場份額占比為13.5%。
中信證券年報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實現自營收入15.28億元,環比大幅增長259%,期末自營規模680億元,較第三季度末明顯增長。國金證券 行業分析師陳建剛預計,公司在債券和權益投資方面均有主動加倉,權益投資占自營規模比重約在39%。
除了中信證券之外,部分券商在債市承銷方面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宏源證券 便是個中翹楚。公司年報顯示,承銷保薦業務成為業績亮點,2012年完成債券發行1537家,承銷金額2833.4億元,超過歷年累計的承銷家數和承銷金額,較2011年增長了144.7%,債券承銷收入5.88億元,其中,債券主承銷金額447億元,市場份額1.07%。長江證券 非銀行業研究員劉俊預計,2013年在債券市場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債券類業務將為宏源證券貢獻不菲的業績。
“代持養券”是行業潛規則
此次中信證券和萬家基金事件是一場由中央高層發起的、針對中國銀行 間債券市場特定賬戶的核查
證券公司賺得盆滿缽滿,員工也收到了不少實惠。去年年末,業內有消息稱,宏源證券拿出1億元作為獎金獎給固定收益部門。
“有的拿著1億元獎金,有的獎勵出國旅游,只有我們苦命地等著IPO抽查。”上海一家券商投行部保代曾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抱怨,“做完這一單,也想著轉去做債券算了。”
不過,并不是所有券商固收部門都能夠得到如此多的獎勵。“去年第三季度我們提前發放了一部分獎金,雖然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能夠平衡大家的心態。”楊佩告訴記者。
確實,面對那些手中操縱著豐富產品、運作著巨量流動資金的金融從業人員,激勵是必須的,只是有時激勵無法遏制貪欲。楊佩告訴記者,“代持養券”行為在業內非常普遍,“這是一種游離在監管條例邊緣的行為,對錯都在一念之間,中信證券和萬家基金的人在業務操作中可能涉及了私利。”
所謂的代持養券是指在銀行間市場通過不轉移實質所有權的交易,而請他人代其持有債券的業務。具體操作是,債券持有方通過銀行間交易與代持方達成口頭協議,約定將標的債券以一定的價格轉讓給代持方,經過一定期間再以事先約定的價格由債券持有方贖回;債券持有方通過支付代持方代持期間的資金使用費,保留了債券實質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代持方獲得了代持期間讓渡資金使用權費用。
據了解,在“代持養券”模式下,券商可能作為代持方,代持會產生一定的收入,為了拿到代持資格,部分券商也可能采取一些操作手段。“代持養券”可以看作是一種市場營銷成本。
有消息稱,此次中信證券和萬家基金事件是一場由中央高層發起的、針對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特定賬戶的核查,在這個市場的極度繁榮之下,被波及的金融機構還將陸續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