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將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或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
分析人士認為,在自貿區內允許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對于經濟結構轉型以及金融系統整體改革的推進,意義重大。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對于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我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有清晰闡釋,即在5年間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目前“十二五”已棋至中盤,在自貿區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是金融改革的必然。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陳炳才表示,滬自貿區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手續將簡化,將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甚至可以直接登記,這將大大提高便利化程度。
中國人民銀行一份2012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其中完全可兌換和基本可兌換的資本項目達到了三分之二。如果區分主權貨幣,有80多項,其中三分之一已開放。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鵠飛指出,建立自貿區的根本目的應是致力于削減貿易交易成本,促進中國的商品、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同時,通過在自貿區內審慎推動部分“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可兌換”的試點業務,為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和推動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積累經驗,從而最終實現以開放促改革的政策目的。
>>解讀
如何推進需審慎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陳炳才表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任何一項放開都需要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在準入門檻、行政審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礙。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也認為,人民幣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明確的,即利率、匯率實現市朝和資本項目高度可兌換,但是從當前市朝程度不高、可兌換程度有限的現狀來看,要達到這一最終目標,如何推進是個問題。
專家指出,就全國范圍而言,依然會采勸三步走”步驟。如先期會放松有真實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資管制,鼓勵企業“走出去”;中期會放松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信貸管制,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長期加強金融市場
建設,先開放流入后開放流出,依次審慎開放不動產、股票及債券交易,逐步以價格型管理替代數量型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