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在努力尋求新的增長動力。
?
在加快轉型升級,深化結構調整的中國,增長信心何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強調,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他指出,持續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將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新空間,新一代勞動者已成長為素質更高、視野更廣、技能更強的現代化、專業化人才,不斷拓展的內需和消費市場,將釋放巨大需求和消費動力,這些都將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內在動力。
轉型升級正在進行,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不斷增加,并將繼續增強。本版今起推出“轉型升級進行時?動力”系列,以饗讀者。
菲律賓平均月薪279美元,中國大陸平均月薪656美元,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力成本遠超東南亞等地區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今年以來,奧迪亞太研發中心選擇了北京,戴姆勒集團海外首個商務車研發中心選址福州,三星兩個研發中心落戶西安……這些優秀的跨國企業為什么愿意為中國漲價的勞動力埋單?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覺得值!
據統計,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去年已經出現了絕對下降,有觀點認為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將導致勞動力價格升高,產業轉移難以避免,中國經濟要過一個“減速關”。
但更多的實踐表明,隨著中國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新一代勞動者成長為素質更高、視野更廣、技能更強的現代化、專業化人才。人才資源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之一。
中國將進入技工時代
“企業在上世紀50年代末剛建立時,全廠有上百名工人,但技術人員僅有寥寥數人。而現在技術工人的比例已達25%以上。”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李紅光說,“技術工人幾乎都是通過學徒制度一個個帶出來的,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企業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最有價值的財富不是某項技術專利,也不是某臺設備,而是人數比例越來越大的技術工人,新型產品的研發實驗、關鍵零部件的組裝……企業生產必須依靠高素質技術工人。
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公關中心主任李麗娟介紹:“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入職后,需要四到五年的培訓,通過100多次考試,最終通過國家能源局的考核,方可取得核反應堆操縱員執照。曾經培訓一名操縱員的費用基本等同于一個人的重量乘以黃金的價格,所以也被稱之為‘黃金人’。”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是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說替代就替代的。
從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的高科技產業轉變,這其中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力量不容忽視。四川省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伏紹宏說:“工人的身份已經從簡單加工貿易工人轉變為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其勞動力價值提升的意義不言而喻,中國下一步要進入技工時代。”
中國是跨國公司研發目的地首選國
奧迪、奔馳、福特、西門子、三星、摩托羅拉、IBM……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一個研發基地。他們一方面是要開拓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則是要利用中國高性價比的研發人員,以分享中國越來越具優勢的人才資源。
“聯合國的調查顯示,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了跨國公司研發目的地的首選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介紹。
今年9月,西安三星數據、西安三星電子研發中心在西安軟件園揭牌。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選擇西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西安擁有雄厚的科技人才優勢,以及數量眾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西安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大部分都開設有三星所需要的微電子、電子信息等相關專業。”
有機構測算,近5年我國科研人員年均增長率達到20%,我國勞動人口中大學生占比遙遙領先于印度等金磚國家。同時,中國研發人員的使用成本大概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7。“中國擁有低成本和大市場兩個優勢。所以,在全球跨境投資大幅度下降時,來中國的投資仍然居于高位。” 隆國強說。
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必須依靠人才資源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的人口正在發生兩個重要的變化。其一,勞動年齡人口出現絕對下降,人均撫養比將逐年升高,2013年我國老年人將突破2億。這表明長期給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人口紅利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變化。
其二,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大專以上學歷人口達到1.2億,高中以上學歷人口達到3億。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教育的發展,人才資源優勢逐漸顯現。
這兩大變化意味著我國正從人口資源大國向人才大國轉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中國正處于從高消耗、低成本發展模式向低消耗、高成本、高附加值的產業模式轉型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必然更高。過去中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得益于人口紅利,下一步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更得依靠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