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19日在深圳發布《農民工早退: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成果時稱,農民工的市民化需要“漸進”解決。
農民工市民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該報告觀察和分析了在中國特有的土地和戶籍制度下產生的“農民工早退”現象,即農民工無法融入城市,過早地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這個核心問題,在深圳、泉州、杭州和無錫等地開展了一系列問卷調查,并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農民進城的相關制度安排進行國際比較研究。課題提出了“農民工漸進市民化”的戰略安排和路線圖,并就城市規劃、中央地方財稅改革,以及農民工戶籍社保、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市民化關鍵領域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議。
樊綱稱通過調查發現,我國農民工的“早退”現象存在以下特點:一是農民工早退平均年齡低,41歲到50歲以上兩個年齡段外出務工人員的占比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民工退出勞動力市場的臨界年齡為40歲。二是城市缺乏熟練的老工人,最直接的表現是沿海地區普遍發生的“技工荒”,“民工荒”的本質就是“技工荒”。
在探究我國產生農民工“早退”原因時,樊綱表示,一是農民工與市民的福利差別;二是農民工人力資本積累缺失;三是農村福利的提高對農民工具有一定拉力。樊綱同時表示,中國特殊的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是導致這種獨特的農民工早退,從而城市勞動力短缺現象的制度原因。
針對這一現象,樊綱提出應實現農民工漸進市民化。所謂漸進市民化就是要允許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保障水平上與市民存在“差異”,由“雙軌制”市民化和準市民化“兩軌”并行最終過渡為“單軌”完全市民化。這一戰略安排既能阻止農民工早退,又能避免“福利陷阱”,從而實現城市化的有序發展。樊綱隨后補充道,這并不是讓已“早退”的中年農民工再返回城市,而是要讓城市的農民工不再早退;而且這也不是要馬上實現農民工與市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相同的水平,而是從低水平起步,逐漸提高,直至相同,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樊綱同時給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解決農民工早退問題的核心是逐步落實農民工在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首先可以從教育入手實現均等化,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的分擔比重。對于年齡偏大農民工,主要解決子女在城市的教育問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重點幫助在職勞動者提高技術知識和技能。然后,逐步增加醫療、養老、住房、失業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逐步提高各方面公共福利的水平。與此同時應淡化戶籍概念,實現逐步融和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