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雙十一”的時候了,去年110億給阿里集團掙足了眼球。今年“雙十一”據說比較有意思的是O2O的發揮,消費者可以到參加O2O活動的線下實體店里去掃描二維碼領取優惠券。策劃此次O2O活動的阿里,意圖把戰線從線上拉到線下,放大雙十一活動的影響力。這個策劃看似簡單,但其實對于O2O,各方有更深的觀望與打算。雙十一之后O2O未來會怎樣發展,線下賣家將何去何從?是值得日后思考的問題。

消費者怎么想?
被優惠券吸引,不少消費者還是愿意拿出逛街的時間到各個實體店去領優惠券,大部分可以領券的實體店都是扎堆地出現在購物廣場里,彼此路途也不遠。被吸引到實體店去的消費者,除了領優惠券之外,無論消費與否都會做出比價行為,其次消費者還有可能假裝挑著衣服,試著尺碼,最后也不會付錢,記下編號或者掃描二維碼之后就去上天貓了。
線下賣家怎么想?
首先參與O2O活動可以獲得免費展示店鋪機會,天貓巨額流量加上領券的動機,能給線下實體店帶來不少人氣,有人氣就能帶動銷量,這看似是順其自然的道理。其次大家一致觀點認為電商給線下帶來的沖擊不小,如果線下賣家與電商合作能緩解競爭帶來的沖擊,未來O2O還會有大步伐的發展,提前儲備經驗了解O2O這個行業規則,有利于自身在競爭中積累優勢。再次對公司來說,無論線上線下誰是贏家都是一場勝利。
結果會怎樣?
阿里知道引導消費者走向線下,可能會分走一小部分流量,但卻讓消費者直接到實體店去比價,阿里自然是不怕比價的,號稱全場最低五折的雙十一狂歡在價格上絕對不會輸給線下賣家,比價更能刺激消費者在線上購物的欲望。另一方面,指引消費者到實體店去試穿試用,有助于降低退貨率,服務上可以提升一個檔次。如果線下賣家做得不錯,甚至超出預期的話,雖然阿里要承擔被分流的損失,但是阿里由此可以借助這次實驗,大力發展O2O業務,比起挖更多金子,阿里更需要一座新的金礦。因此無論實驗最后會是哪種結果,阿里都是最大的贏家。
阿里將會在O2O扮演什么角色?
無論是線下賣家還是消費者都希望出現一個大淘寶級的O2O平臺,團購雖然屬于O2O,但是還不夠氣候,因為利潤和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百貨這一塊還沒有加入,阿里最想先打通的也是這一塊。阿里發展O2O的優勢在于用戶、云計算和支付,如果阿里發展O2O平臺,消費者在線下購物會用一個阿里會員賬號和積分系統,還可以給線下店鋪評價,結算時可以選擇支付寶付款,付款之后可以選擇是否送貨上門,甚至可以接收消費短信通知。如同在淘寶上購物體驗一樣,阿里想提供的是一個貫穿線上和線下的平臺、一個大的購物環境,掐住了用戶、數據和支付這三道關卡。
O2O該如何突破價格與服務之間的難題?
如果說電商優勢在于價格低,那么實體店優勢在于服務。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更好的服務額外付費是不無道理的。如果讓價格統一起來,除非拿線上的利潤一部分去補貼線下提供的服務,這對賣家和消費者都是不公平的。現狀是,消費者在線下享受試用試穿服務時卻沒有為該服務付費,電商對實體店沖擊的原因也就在此。唯一公平公正的解決方案是消費者為服務付費,這就要求商品和服務分開賣,這就好比是讓實體店賣的商品的價格和網上一樣,但是進店得買門票,或者進店參觀免費但成為會員才可進試衣間,這樣O2O的發展就會有新的突破。
阻礙O2O大規模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我認為O2O之所以還沒大規模發展,首先是因為支撐這個模式的系統成本還不夠低,換句話說這個模式不夠成熟,其次是運營型人才的短缺。O2O需要硬件、軟件系統的支持,暫時還沒有一套成熟而又成本低的系統可以裝在任何賣家收銀臺的電腦上,使之與電商平臺對接。完善一套系統非一朝一夕的事,O2O發展也非一蹴而就。培養運營型的人才也需要時間去積累,電商變化很快,如果線下賣家跟不上互聯網節奏,那就會像那些在網上失敗的賣家一樣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