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作了6年后,他仍舊選擇離開
天津人姜軒(化名)在北京工作了6年后,回到老家當起了公務員。
姜軒說自己是“風險厭惡型”,他預感到繼續在北京生活,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不想用有限的能力和精力去挑戰,所以懦弱地逃離了”。
2007年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畢業后,姜軒開始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工作。由最初的票務專員,到項目助理,再到項目主管,到最后辭職回家,姜軒始終覺得生活不能稱之為“穩定”。
“穩定的低生活水平不能叫作穩定。”在北京,剛工作時,姜軒住著房租600元的學校單身教師宿舍,筒子樓,單間,一人住。四五年之后,屋子里的一切都沒有變化,但這里的租金卻已悄然翻番,達到1200元,而姜軒的收入卻遠沒有隨之翻番。他的主要開銷是房租、吃飯、社交、旅行。他說自己那時候的工資“不吃不喝一個月可以買一部16G的蘋果手機”。
姜軒也考慮過買房,但2008年時,已經“買不起”了,而結婚生子,必然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但是狹窄的宿舍無法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就不穩定了”。
而且,姜軒的戶口在天津。他朋友的遭遇給他提了個醒。“我的一個朋友和老公都在北京工作,收入中等,戶口一個在河北農村,一個在天津,是集體戶口。朋友今年懷孕,需要辦理準生證,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都不能提供初婚初育證明,所以辦不下來。三地‘踢皮球’,就差一個章的事,誰都不給蓋。后來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辦下來了,卻又面臨戶口問題。小生命下個月降生,至今不知道戶口怎么辦”。
“小朋友降生后的戶口很麻煩,不能隨母親在天津落戶,因為集體戶口不能給子女落戶;北京更不可能;他們夫婦又不希望孩子戶口落在河北農村。所以要想辦法在天津買套能落戶的房子。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以后孩子長大了,在戶口所在地天津還是在居住地北京上學?在北京,不知道政策會變成什么樣;在天津,他們都不住在天津。所以,這個問題在未來幾年就會爆發。我作為一個外地戶籍的人,生活在北京也會有相似的問題,雖然京津兩地很近,但問題依然在。”姜軒說,他在朋友身上看到了未來的自己。
現在離開北京,這些問題就都消失了。在家里,姜軒不用付房租,不用買菜做飯,收入雖比以前要少一點,但“開源無望,可以節流”。公務員的工作也為他提供了穩定的上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