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環保部生態紅線制訂小組組長高吉喜認為,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

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生態保護紅線或將成為中國第二條被提升為國策的紅線。


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生態保護紅線或將成為中國第二條被提升為國策的紅線。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并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這是“生態保護紅線”首次在黨中央文件中出現。
2011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生態紅線”的概念。
《意見》提出,國家編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對各類主體功能區分別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和環境政策。
生態紅線,按照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環保部生態紅線制訂小組組長高吉喜的理解,即對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必須實行嚴格保護的國土生態空間。
高吉喜表示,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全國已有四個省份啟動了試點,累積了生態紅線劃定的經驗。全國各省的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實際已在開展中,預計2014年可完成。
不過高吉喜稱,生態紅線劃定工作較順利,但生態紅線的“落地”仍面臨一些挑戰。在劃定紅線時,既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又能保護好物種生存發展,還需要博弈。同時,應考慮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政府應運用生態補償機制予以支持。
為配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國家在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上將有重大調整。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近日在談到如何落實《決定》時表示,中國將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重點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劃定指南”在征求意見
高吉喜稱,所謂的紅線,就是借“紅線”一詞表明生態環境保護的嚴肅性和不可破壞性。
據財新網報道,早在2005年,深圳將974.5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禁止進行建設。深圳成為國內首個劃定生態控制線的城市,只是當時并未使用生態紅線一詞。
財新網援引環保部的通報稱,2013年9月,環保部已選定內蒙古、江西、廣西、湖北四個試點省份劃定生態紅線。此前的8月,趕在四個試點省份之前,江蘇省已率先推出了自己的生態紅線方案《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提出劃定15大類779塊生態紅線區域,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2.2%。
高吉喜解釋稱,環保部之所以選擇上述四個省份作為試點,一方面是因為四個省份的生態環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地方生態類型多樣化,劃定紅線積累的經驗可供其他地方借鑒。另一方面,四個省份過去的基礎比較好,即過去累積的環境資料較多,儲備的技術力量相對較好,地方也有積極性。
據悉,環保部已完成《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草案)》(以下簡稱《指南》)的制定,初步明確了紅線的劃定范圍、技術流程、落地原則及成果要求等。
一位參與《指南》制定的專家表示,環保部根據試點的情況對《指南》做了進一步調整,現在《指南》正在征求意見,環保部還將根據反饋意見再進行修改完善。該專家表示,《指南》下發后將作為全國性的生態紅線劃定導則,全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就會正式全面啟動,生態紅線劃定以省為單位,鄰近區域生態紅線劃定需國家統籌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紅線”制度并不是首次提及,眾所周知的“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國保護耕地的一條重要紅線。
上述專家表示,耕地紅線和生態紅線是并行的概念,耕地紅線保護的對象是基本農田,是個數量概念,有占補平衡原則。而生態紅線不一定能做到占補平衡,一旦劃定,就要嚴守,不能再占用。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鞠昌華表示,《決定》中明確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通常所提的生態紅線是從國土空間的角度說的。他個人認為,將來,生態紅線會從生態空間紅線向生態資源紅線和生態環境紅線延伸。
據財新網報道,早在2011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態補償條例》就已形成草案初稿,國家發改委還同步擬定了《關于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但由于生態補償機制極為復雜,各方面意見難以獲得統一,導致該條例和意見遲遲未能出臺。此次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生態補償條例》有望加速推出。
徐紹史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建立健全覆蓋主要生態系統、禁止開發區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縱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受益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建設生態紅線數據庫
紅線劃定后,緊急要做的就是紅線“落地”工作。
上述參與《指南》制定的專家表示,紅線劃定的不是最終的生態環境保護面積,只是理論層面的面積。
“紅線劃定主要還是在圖件上進行,根據《指南》,選定劃定的區域,再通過重要性評價把區域劃定出來,最后確定紅線邊界,這需要大量實地核查工作。”上述專家說,據其了解,江蘇省的生態紅線也是剛剛落地,但核查工作已經進行了幾年。
高吉喜亦表示,劃定生態紅線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最難的是生態紅線的落地。他舉例說,物種生存的面積有最小面積、適宜面積和最大面積,生態紅線面積不能小于最小面積,但到底取多大面積,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此外,高吉喜指出,尋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仍是一大難題,生態保護和發展有一定矛盾,需要權衡。他解釋說,生態紅線劃定范圍不能過大,否則會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但同時,紅線區域也不能太小,太小就無法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高吉喜透露,生態紅線劃定完以后,還要建立生態紅線管理的臺賬,按照臺賬的記錄建立生態紅線數據庫,以利于以后的監測、評估、管理及核查,作為地方干部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依據。
徐紹史近日稱,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或配合有關部門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包括完善政績考核制度,推動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
他表示,國家發改委還將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考核;推動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
上述專家透露,后期會有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政策頒布,以促進生態紅線的落地。
全國紅線面積占比未定
據高吉喜介紹,生態紅線主要包括三大塊內容,即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紅線和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紅線。
《中國環境報》一則報道提到,2008年7月,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以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為基礎,初步確定了50個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區域。
2010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了25個重點生態服務功能區(屬限制開發區);列出了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共1443處,總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2.5%。
高吉喜此前曾提到,國家重要或重點生態功能區占全國面積的38.7%,初步確定的生態紅線區域占全國面積的23.3%。
不過昨日,他強調,上述數據是劃定生態紅線的一個預測性數據,目前看來并不準確。等紅線劃定工作完成后,會有幾個面積由高到低的方案報給相關部門,由相關部門決定。
據財新網報道,根據環保部的方案,目前四個試點省份的生態紅線區面積平均達該省(區)或特定區域國土總面積的20%左右,但這并非意味著最后全國的比例就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