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環保部常務會議上,環保部討論了《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行動計劃(送審稿)》(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這是新一屆政府為應對嚴峻的環境污染而設計的三大環保行動計劃之一。其中,《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于9月由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在研究編制當中。
《行動計劃》起初命名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計劃》,后改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近期再次更名。環保部的一位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名稱由農村生態環保改為土壤環保,主要是為了更加聚焦,解決重點問題。”
“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涉及到的不僅是環保部,還將包括國土部 、農業部和發改委等部門,這是一個綜合治理問題,”一位地方環保廳官員分析,同時相比水和大氣,我們對土壤污染的規律認識還比較有限,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也不夠成熟,因此挑戰很大,將需要更長的時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環保部獲悉,不少人關心的土壤污染調查結果目前還在處理當中,發布時間待定。
加嚴治理目標
“《行動計劃》將在《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以下簡稱《工作安排》)的基礎上,加嚴治理目標。”前述環保部的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工作安排》于2013年1月24日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實際上就是公眾期待的《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國家將不再單獨制定發布土壤環保“十二五”規劃。
前述環保部的官員指出,《工作安排》是管到2015年,《行動計劃》的起止年限為2013年到2017年。相比前者,后者或將提出更為嚴格的工作目標。
《工作安排》提出的規劃目標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確保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點位達標率不低于80%;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定期調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對全國60%的耕地和服務人口50萬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開展例行監測。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與大氣和水污染防治規劃不同,《工作安排》的目標以土壤污染調查和監測為主,而以治理目標為輔,在治理方面僅僅提出要初步控制被污染土地開發利用的環境風險,有序推進典型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土壤污染的底數還不是很清楚,有待進一步加密調查。
因此,多位受訪者分析,希望《工作安排》能對未來土壤污染調查、監測的部門分工做出統籌部署,并適當提出更加明確和更加嚴格的目標。
土壤污染家底待清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家底并不清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在2006-2010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調查工作結束近三年之后,我國土壤污染的“家底”卻仍未公布。
早在2012年6月環保部發布《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時,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透露,近期環保部將向國務院常務會議匯報污染調查結果情況,經國務院批準后會適時公布調查結果。但是2013年6月發布的《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并未包括土壤污染的調查結果。
“調查數據需要進行處理,這需要時間。”前述環保部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此前我們做的土壤污染調查精度不夠,正在考慮如何做加密調查,以保證調查結果更科學、更準確。”
對此,臺灣地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技術審查組組長何建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土壤污染調查必須充分考慮采樣樣品的代表性和品質。“如果一開始沒考慮和設計好,那做出來的東西就沒有用。公開也沒有用,反而會有誤判的情形,也無法接受外界的挑戰質疑。”
何建仁建議,大陸應盡快立法,明確土壤調查及整治的基本規則,以實現持續的綠色整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土壤環境保護法》已經列入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牽頭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