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首企盼的年金優惠政策終于有了眉目。
近日,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宣布,從明年1月起,我國將對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涉及的個人所得稅啟動遞延納稅的優惠政策。即個人在年金繳費和基金投資收益環節均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
“此次年金優惠政策暫不涉及企業繳費部分,因此,對中小企業參與企業年金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但此政策對我國年金規模以及相應的投資都會有所拉動,同樣對資本市場會產生很大的影響。”12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繳費壓力大的問題,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中已隱含將來要適當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意思,屆時,作為留住人才的方式之一,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將企業年金這一企業薪酬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企業人力資源發展規劃中去。
據記者了解,由于此次優惠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個人繳費部分,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不變,加之對于經營壓力較大的中小企業來說,勉強給員工繳納高額社保后已無力再繳納年金,因此,中小企業的參保意愿并不高。
9∶1的尷尬
雖然經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但企業年金繳納情況并不樂觀,同時,國企與民企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占比。
根據人保部新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我國已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為59362家,僅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0.4%;參加職工1957.3萬人;企業年金基金累計達到5366.65億元。
“這組數據里面幾乎都是國企繳納的份額,比如銀行、石油、鐵路等系統內的企業。”12月18日,中國人保研究員崔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企業因受企業成本、基金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繳納企業年金的中小企業幾乎沒有,極個別大型民企曾有過嘗試,但占比依然不及總規模的10%。
國企占比高達九成之多,民企占比充其量不足一成,企業年金已明顯成為大型國有企業特有的福利。據記者了解,企業年金并非強制繳納,所以沒有繳費基數,但是有繳費上限。根據原勞動部20號令,企業建立企業年金計劃,職工工資總額5%以內的部分可免征企業所得稅。
但是,即便有這樣的一個激勵機制,中小企業依然無法承受。而與之相反的是,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國企效益大幅降低,但不少國企高管薪酬仍大幅上升。目前國企平均工資約是私企的1.9倍,高管員工薪酬差10倍。
這種情況下,國企的參與度越高,民企所占企業年金規模的比例就越小,之間所形成的差距就越大。
并軌的前提
即便年金計劃總被冠以“富人俱樂部”的色彩,但它確實是機關事業單位實行養老金并軌的必經之路。
“老百姓對養老雙軌制意見很大,但養老待遇下降太多,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意見也會很大,這就關系到并軌與待遇之間如何權衡的問題,而作為第二支柱的年金就成了減少改革阻力的必經之路。”崔鵬表示,既然無法做到待遇公平,那么,至少首先要做到制度公平,大家都在這個制度上跑,基本養老保險相差就不會太大,這是養老改革頂層設計的體現。
“此次機關事業單位改革涉及4000多萬人,而要使這部分人的養老金并軌平穩過渡,主要就是針對這部分人建立年金。就目前而言,企業年金的參與者只占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6%左右,職業年金更是剛剛開始,這樣的后果不僅會造成基本養老保險‘一家獨大’,同樣使退休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水平明顯下降。”董克用表示,政策不會按企業的所有制來劃分,它既會考慮在改革中企業如何減負,又會考慮怎樣把兩種模式統一。短期內,稅延政策對企業年金增量刺激有限。
有券商估算,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將直接帶動企業年金市場規模的加大,預計今年我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將達6000億元,2020年,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可望達到3.5萬億元以上。
“這樣的規模也不算大,畢竟,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我國全部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約近3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職工,而這部分人短期內不會對企業年金增量產生多大的刺激,主要份額依然還是國企。”崔鵬說。
每個政策的制定都有它的針對性,目前來講,并軌是大勢所趨,而解決該問題的前提就是要解決社保機制問題。推行此政將有利于減小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帶給職工的影響,減小改革阻力。
近日,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宣布,從明年1月起,我國將對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涉及的個人所得稅啟動遞延納稅的優惠政策。即個人在年金繳費和基金投資收益環節均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
“此次年金優惠政策暫不涉及企業繳費部分,因此,對中小企業參與企業年金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但此政策對我國年金規模以及相應的投資都會有所拉動,同樣對資本市場會產生很大的影響。”12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繳費壓力大的問題,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中已隱含將來要適當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意思,屆時,作為留住人才的方式之一,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將企業年金這一企業薪酬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企業人力資源發展規劃中去。
據記者了解,由于此次優惠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個人繳費部分,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不變,加之對于經營壓力較大的中小企業來說,勉強給員工繳納高額社保后已無力再繳納年金,因此,中小企業的參保意愿并不高。
9∶1的尷尬
雖然經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但企業年金繳納情況并不樂觀,同時,國企與民企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占比。
根據人保部新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我國已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為59362家,僅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0.4%;參加職工1957.3萬人;企業年金基金累計達到5366.65億元。
“這組數據里面幾乎都是國企繳納的份額,比如銀行、石油、鐵路等系統內的企業。”12月18日,中國人保研究員崔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企業因受企業成本、基金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繳納企業年金的中小企業幾乎沒有,極個別大型民企曾有過嘗試,但占比依然不及總規模的10%。
國企占比高達九成之多,民企占比充其量不足一成,企業年金已明顯成為大型國有企業特有的福利。據記者了解,企業年金并非強制繳納,所以沒有繳費基數,但是有繳費上限。根據原勞動部20號令,企業建立企業年金計劃,職工工資總額5%以內的部分可免征企業所得稅。
但是,即便有這樣的一個激勵機制,中小企業依然無法承受。而與之相反的是,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國企效益大幅降低,但不少國企高管薪酬仍大幅上升。目前國企平均工資約是私企的1.9倍,高管員工薪酬差10倍。
這種情況下,國企的參與度越高,民企所占企業年金規模的比例就越小,之間所形成的差距就越大。
并軌的前提
即便年金計劃總被冠以“富人俱樂部”的色彩,但它確實是機關事業單位實行養老金并軌的必經之路。
“老百姓對養老雙軌制意見很大,但養老待遇下降太多,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意見也會很大,這就關系到并軌與待遇之間如何權衡的問題,而作為第二支柱的年金就成了減少改革阻力的必經之路。”崔鵬表示,既然無法做到待遇公平,那么,至少首先要做到制度公平,大家都在這個制度上跑,基本養老保險相差就不會太大,這是養老改革頂層設計的體現。
“此次機關事業單位改革涉及4000多萬人,而要使這部分人的養老金并軌平穩過渡,主要就是針對這部分人建立年金。就目前而言,企業年金的參與者只占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6%左右,職業年金更是剛剛開始,這樣的后果不僅會造成基本養老保險‘一家獨大’,同樣使退休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水平明顯下降。”董克用表示,政策不會按企業的所有制來劃分,它既會考慮在改革中企業如何減負,又會考慮怎樣把兩種模式統一。短期內,稅延政策對企業年金增量刺激有限。
有券商估算,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將直接帶動企業年金市場規模的加大,預計今年我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將達6000億元,2020年,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可望達到3.5萬億元以上。
“這樣的規模也不算大,畢竟,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我國全部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約近3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職工,而這部分人短期內不會對企業年金增量產生多大的刺激,主要份額依然還是國企。”崔鵬說。
每個政策的制定都有它的針對性,目前來講,并軌是大勢所趨,而解決該問題的前提就是要解決社保機制問題。推行此政將有利于減小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帶給職工的影響,減小改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