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增速預計7.6%左右。經濟增長超過預期目標,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宏觀調控目標也基本實現
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要實施最嚴格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在12月25日于北京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了國務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的說明。他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綱要》主要目標實現程度良好,各項重大戰略任務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經濟增長超過預期目標。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宏觀調控目標也基本實現。
徐紹史提出,制度創新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是貫徹落實《綱要》主題主線的重要保障,也是化解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十二五”后半期,既要加快推進《綱要》已經明確的各項改革任務,更要著眼于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部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圍繞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政府治理、統一市場、財稅體制、社會保障、金融體系、土地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快取得改革突破。
確保實現預期增長目標
評估報告顯示,受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條件變化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經濟增速從2011年的9.3%,回落到2012年的7.7%,今年預計在7.6%左右。從今后兩年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穩定復蘇依然存在變數,國際市場需求難以再現過去的強勁增長。從內部條件看,經濟增長的要素和約束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進入上升通道,企業面臨的生態環境等外部成本約束加大,傳統增長模式面臨挑戰,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不容忽視。
對此,評估報告提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要進一步健全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合理把握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方向和力度,進一步增強匯率雙向彈性,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土地、環保等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防止出現大的經濟波動。積極防控并妥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按照區別對待、分類監管、疏堵結合的原則,積極穩妥應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在確保合理融資需求的同時,有效控制整體債務風險。堅持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并重,順應轉型升級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以提高供給側效率為重點,不斷改善創業創新和營商環境,著力構建新的內在穩定增長機制。
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評估報告介紹,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近兩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投資增速下降和出口增速下降。傳統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弱化,新的比較優勢短期內難以形成,農業生產面臨諸多挑戰,服務業增長潛力沒有完全釋放,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較小,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高,產業技術升級慢,基礎和前沿研究比較薄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針對結構優化升級進展緩慢這一問題,評估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市場供應能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斷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制造業,繼續按照“四個一批”的要求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抑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積極培育動態比較優勢,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加大政府對基礎、前沿、公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培育有利于企業研發創新的良好環境,鼓勵企業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大力推進創新驅動,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強化節能環保治理措施
評估報告披露,環境污染呈現污染源多樣化、污染范圍擴大化、污染影響持久化特征。傳統煤煙型大氣污染依然嚴峻的同時,以細顆粒物、臭氧為特征的復合型污染物日益嚴重,按相關標準,全國60%左右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水體污染依然突出,重點流域化學需氧量、總磷和總氮排入量居高不下,水資源安全受到威脅。土壤污染日益凸顯,產業發展對土壤污染的累積影響逐步顯現,局部地區比較嚴重,部分耕地土壤污染超標。
針對環境污染形勢嚴峻問題,評估報告提出要實施最嚴格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強力推進節能降耗,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考核,進一步提高行業能耗準入門檻,嚴格執行能評制度,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嚴禁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完善節能統計制度。加強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落實好燃煤電廠脫硝等環保電價政策,對集中顯現的大氣、水體和土壤污染問題,加大治理和修復力度。完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強化全流程保護、大區域保護和社會參與,更多采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資源性產品和環境保護定價機制,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逐步將資源稅征收范圍擴展到占用各類自然生態空間,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