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于價格回落,我國消費實際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消費領域熱點顯現,汽車消費再度升溫,信息消費加速增長,養老健康消費方興未艾。今年,在多種有利因素作用下我國消費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全年名義增速在13%左右。
我國消費形態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1.消費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2013年我國消費增長保持了穩定運行態勢。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3%,增幅同比放緩1.2個百分點。居民收入減速零售物價漲幅回落使得消費增速放緩。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略有下降,為45.9%,較上年同期減少9.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由于上年9月以后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偏高,預計2013年四季度消費增速在基數因素作用下難以出現顯著上升,全年消費增長13%左右。
2.信息消費成為新興熱點
中國經濟發展正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階段,消費增長相應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新興消費形式不斷興起。如,信息消費快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對經濟各領域、各方面的滲透融合,信息消費逐步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信息消費既包括居民對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購買消費,如購買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平板電腦等,又包括居民的數據接入、內容服務、購買軟件、手機游戲和網絡游戲等,還包括企業通過信息平臺的交易和服務,如電子商務等。
信息消費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消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而且對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以來,信息消費快速增長,前三季度,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7.5萬億元,增長35%,軟件業完成業務增長23.7%,信息消費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并有力帶動了物流、倉儲、郵政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對增加就業起到積極作用。
3.環保消費日益受到重視
中央下決心治理霧霾,百姓環境意識增強,環保消費逐步受到消費者認可。一方面,在當下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強、霧霾天氣危害健康、生活水質遭受污染的環境下,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過程中,具有凈化空氣、過濾PM2.5、清潔水質、節約能耗等功能的產品逐漸被認可并受追捧,消費占比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們的環境意識逐步增強,在消費過程中開始自覺實施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較大的消費行為。
4.網購、團購等新興業態涌現
由于網絡購物具有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商品選擇范圍大、送貨上門、價格優惠等優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認可。根據商務部數據,1-9月,監測的3000家重點零售企業中,網絡購物同比增長34.7%。團購是眾多消費者通過自行組團、專業團購網站、商家組織團購等形式,提高議價能力,博得最優價格的新型購物方式。
當前團購消費無處不在,從購買鞋帽、家具、化妝品等實物消費到餐飲、觀影、理發、旅游等服務型消費都可以通過團購實現。新興消費業態的興起與發展對傳統消費業態構成一定沖擊與挑戰,同時也促使傳統零售業轉變經營模式,積極創新謀變,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在網絡購物節點與高峰階段,傳統零售將實體店與網上銷售相結合,帶動了零售額增長。
5.消費龍頭市場增長強勁
2013年以來,作為消費主導市場的房地產市場銷售呈現火爆局面。1-11月份,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0.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1.2%,分別較上年同期提高16.4和18.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增長30.7%,增幅同比提高21.6個百分點。商銷售的火爆進一步推高房地產價格,按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的全國商品房價漲幅達到8.1%,同比加快1.5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熱銷帶動了建筑裝潢、家具零售快速增長,數據顯示1-11月居住類消費增長明顯加快,商務部監測的3000家重點零售企業中,家電、家具銷售額分別增長16.2%、14.6%,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16和6.5個百分點。
但是,考察地域結構,一方面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房地產調控并沒有抑制住房價上漲,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屋銷售旺盛,房價不斷飆升,遠遠超出居民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我國部分三、四線城市由于土地供應規模不斷擴大,近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較快,需求不足,有的城市出現過剩局面,房屋銷售受到抑制。汽車市場呈現出產銷兩旺的局面。
2013年以來,汽車消費一改前幾年的頹勢,產量與銷售量雙雙走高。2013年1-11月,汽車生產同比增14.3%,銷售增長13.5%,同比增速明顯高于去年同期,其中8、9兩個月進口汽車銷售增長加速,自主品牌汽車銷售受到一定影響。
6.主要下拉消費增長的行業情況略有好轉
一是 “八項規定”對餐飲消費影響減弱。2013年以來,中央提倡勤儉節約,嚴格公務消費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1-11月餐飲收入增長9%,增幅同比放緩3.4個百分點,下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0.4個百分點左右。特別是限額以上企業餐飲收入下降1.6%,降幅較深。
目前中央出臺的“八項規定”與“六項禁令”歷經一年左右時間,政策公布之初的強力影響目前逐步在消化,部分餐飲企業從效益出發相應轉變經營模式、餐品結構,提高了自身創新與服務水平,未來一段時間餐飲業以及限額以上企業餐飲收入有望逐步回暖。然而部分高端消費品、高檔菜肴、酒店高檔禮盒和各種消費代金卡等銷售目前仍未見顯著好轉,娛樂業消費受到顯著沖擊。
二是經濟企穩促進石油及其制品行業消費止跌回升。石油及制品類消費偏弱也成為下拉2013年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由于美國頁巖氣革命導致世界能源格局發生變化,對煤炭需求減少,2012年下半年以來煤炭價格下降,我國沿海地區通過進口煤炭進行能源供給,導致交通運輸中運煤需求銳減,鐵路貨運量增長增長偏低導致石油制品消費下滑,2013年1-11月僅增長9.6%,增幅比2012年同期下降7.1個百分點,拖累消費整體增速。
進入去年三季度以來,經濟企穩回升,發電量增速上行,煤炭需求與運輸恢復,全鐵路煤炭發送量與貨運指標回暖,相應石油及其制品類消費回溫,對消費下拉程度減弱。
人口收入制度環境結構影響消費發展
我國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有所放緩,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但是,我國就業形勢穩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財政支出不斷向社保、公共衛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領域傾斜,有助于推動消費穩定增長。信息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進一步顯示出較大潛力。嚴格公務消費對抑制餐飲等消費的滯后影響基本消失。初步預計,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13%,與上年基本持平。
1.宏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消費穩定增長
我國在宏觀調控上創新思路,提出了“底線思維”理念,確定了按“上下限”調控的區間管理政策框架,特別是在調控方向、力度和時機的把握上,在調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都增加更多的鮮活經驗。
目前采購經理指數、用電量、貨運量等經濟先行指標趨好,國家信息中心開發的經濟景氣指數系統顯示,我國先行指數已連續20個月穩中回升。先行指數持續平穩上升表明,我國經濟2014年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預計2014年我國GDP將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溫和增長,略高于2013年水平。宏觀環境基本穩定,有利于帶動消費市場增長。
2.擴大消費政策持續發力,推動消費新增長點形成
2013年以來,我國擴大消費政策總基調不變,但扶植領域與支持方向上略有調整,更加注重短期刺激消費與長期培育新的增長點相結合。8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從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增強信息產品供給能力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的主要任務。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意欲將環保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和拉動消費與投資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國務院研究制定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9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通過擴大、提升養老服務業發展拉動消費、擴大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上政策措施主要從全局發展與長遠利益出發,在消費結構升級與消費新增長點培育方面挖掘潛力,其政策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消費將成為繼房地產、汽車后又一消費領域新增長點。根據有關目標,“十二五”后三年,我國信息消費將年均增長20%以上。信息消費涵蓋范圍廣闊,其發展壯大將有力推進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吸引社會投資向高層次產業轉移,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國家著力促進環保消費,除力推高效照明、電機及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產品,還首次提出推廣油煙凈化器、汽車尾氣凈化器、室內空氣凈化器、家庭廚余垃圾處理器等民用環保產品,從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滿足當前居民環保產品需求,推動環保消費增長。
三是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改變,醫療、健康、養老需求逐步擴大,健康與養老消費將獲得長足發展。信息、環保和健康養老消費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和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具有綠色低碳特點,將成為我國擴大消費需求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此外,有關部門整頓市場秩序、優化消費環境、降低消費成本、為部分產品提供消費補貼等措施對于刺激消費需求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3.完善收入與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民收入增速有明顯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奠定了基礎。我國不斷突破戶籍、土地、教育等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障礙,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為內需增長注入新動力。
就業方面,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特別是隨著就業容量較大的服務業發展加快,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有望達到1200萬人以上,顯著超額完成任務,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速繼續提升。
社會保障方面,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提前完成預期目標;積極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已有23個省份出臺實施方案;制定相關條例保證農民工權益。
改善民生方面,國家加強棚戶區改造,增加保障房供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13年以來24個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提高幅度為18%。就業增長、社保水平提高、民生改善為居民消費增長打下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4.人口結構與消費觀念轉變影響消費結構
當前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首次減少,意味著人口紅利下滑。人口結構與消費具有密切關系,從年齡結構看,我國老齡人口增加,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儲蓄率下降,消費率增加,長期看我國正進入消費率逐步上升階段。
從城鄉人口結構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部分勞動年齡人口脫離土地,進城務工,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數量逐步減少,隨著部分中小城市已經放開戶籍管理,農村流動人口向城市轉移將加快,農民工及其家屬的市民化將推進消費增長提速與結構改善。
從消費人群結構看,隨著80后、90后新一代消費群體的成長,網絡消費、時尚消費、信用消費等模式不斷發展,享受型消費、娛樂休閑消費、文化服務消費將有所提高,而且其消費模式逐步由“量入為出”轉變為“超前消費”,信用消費比重越來越大。
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抑制居民消費提升
2013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企業效益不佳,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資本市場低迷,農產品價格低速增長,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增長均受到影響。
盡管城鄉居民收入依然保持較快增長,但相比2012年同期而言回落明顯,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再度低于GDP實際增速。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回落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9.6%,回落2.7個百分點。居民收入是決定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速下滑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4年的消費增長。
6.“八項規定”對餐飲、娛樂等消費邊際影響逐步減弱
中央下達“八項規定”與“六條禁令”,倡導厲行節約,嚴格管理三公經費等政策效果在2013年集中釋放,政策的強力影響將逐步有所緩解,而且部分餐飲、娛樂企業正在轉型求變、創新經營模式,加上2013年低基數的影響,預計2014年餐飲、娛樂、煙酒、化妝品等行業消費將進入正常增長,對消費的下拉作用減弱。另外社會部分消費能力轉向其他領域,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結構呈現微調,其對居民消費整體增速的影響不明顯。
總體而言,我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有利于消費增長保持穩定,但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增長難以快速上升,2014年名義增速與2013年基本持平,保持在13%左右;餐飲、娛樂等2013年顯著下拉消費增長的行業,2014年銷售情況有望好轉;信息消費得到國家大力推動與居民普遍追捧,2014年將取得長足發展,消費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并帶動相關產業投資增長;黃金等貴金屬消費伴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將趨于平穩;因多城市將出臺限購政策,汽車消費增長將會有所放緩;健康、養老消費屬于長期性消費,其消費增長具有循序漸進特點,在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的情況下,增速將穩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