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家林業局昨天(13日)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濕地面積在十年間減少339.63萬公頃。濕地受威脅壓力進一步增大。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與十年前的調查數據相比,我國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已達2324. 32萬公頃。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與十年前的調查數據相比,我國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已達2324. 32萬公頃。
張永利:“濕地保護面積增加了525. 94萬公頃,濕地保護率由30. 49%提高到現在的43.51%。”
但與此同時,濕地資源也呈現出一些變化:首先是同口徑下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河流、湖泊濕地沼澤化,河流濕地轉為人工庫塘等情況十分突出。
張永利:“與第一次調查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 。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
此外,濕地受威脅壓力進一步增大。
張永利:“威脅濕地生態狀況主要因子已從十年前的污染、圍墾和非法狩獵,轉變為現在的污染、過度捕撈和采集、圍墾、外來物種入侵、基建占用五大因子。近十年來受基建占用威脅的濕地面積增長了近10倍。”
調查結果同時反映出,濕地生物多樣性有所減退、超過一半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張永利介紹,經過專家論證,林業局劃定的最新濕地保護紅線為----到2020年,中國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
濕地保護任重道遠,這不僅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更是對所有人生活方式的考驗。新華社對此配發評論《莫讓濕地變“失地”》。評論指出,避免濕地變“失地”,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濕地保護立法,建立長效機制。要將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將濕地指標納入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避免濕地變“失地”,還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逐級建立相應的紅線制度,提升濕地保護科技水平,加強執法,堅決遏制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