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的“元年”,那么2014年則有可能成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年”。近期,有關部門在公開場合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監管問題密集表態,這似乎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真空期”即將終結。
權威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互聯網金融的規范發展已列為重大課題,并由央行牽頭負責課題研究。業內人士預計,針對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平臺的監管政策呼之欲出,“線上線下監管標準一致”可能成為較明確的監管原則之一。
P2P平臺需注重防范風險
多數監管層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予以肯定。毫無疑問,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不僅成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一種補充,更讓傳統金融機構有了加速轉型的動力。但是,與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相伴隨的,是市場對其“野蠻生長”及“泡沫滋生”的擔憂。
權威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目前監管層醞釀對一些比較成熟的、問題比較突出的互聯網金融形態,比如P2P平臺,采取從嚴監管措施。而對于一些剛開始發展、規模不大的業務,則會留出更多空間。“監管部門將從更嚴、更高的層次,采用適當的政策法規,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
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此前公開表示,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評價,無論好壞都還缺乏完整的時間序列和相應的數據來支持,還需要一定發展觀察期,在觀察期之內要體現包容。
但劉士余多次強調,互聯網金融有兩個“底線”絕不能碰:一條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另一條是非法集資。“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下一步一定會配合公安機關和各級政府,出重拳打擊利用互聯網金融的詐騙犯罪活動,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央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民16日明確指出,互聯網金融蘊藏三個方面的風險:第一,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觸碰法律的底線;第二,目前部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資金第三方存款制度缺失,導致資金安全存在隱患;第三,也是風險比較突出的問題,即內控制度不健全,可能會引發經營風險。“實踐中我們注意到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片面追求業務的快速成長和盈利,采用了一些高風險的交易模式,也沒有建立客戶身份識別、交易記錄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報告的機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洗錢等犯罪活動。還有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注重內部管理,信息安全保護水平比較低,客戶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比較高。”
劉向民還點名“P2P平臺”需要注重防范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不能搞資金池,不能集擔保、借貸于一體,更不能碰非法吸收存款和非法集資兩條底線。”他進一步指出,一些P2P平臺還沒有建立資金的第三方托管機制,這就導致相當額度的投資者資金沉淀在P2P平臺的賬戶里。如果沒有外部監管,存在資金被挪用甚至是攜款跑路的風險。“近一兩年先后發生了一些惡性事件,給行業的整體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多部門嚴查線上非法活動
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首位會長、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直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只有在“一行三會”的領導下不斷夯實平臺建設,完善風險管理,才能確保行業有序健康持續發展。
盡管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已經引發了監管層警覺,但現實情況是,目前我國金融分業監管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空白和缺失。令人欣喜的是,各金融監管部門已經針對各自領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醞釀新的監管思路。目前就各方的表態來看,遵循線上線下監管標準一致的原則已較明確。
劉向民表示,當前全世界范圍內尚未出現一個成熟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劉向民設想的監管思路是,針對那些市場規模相對比較大,主要風險基本暴露的業態,監管需要進行介入、規范和引導。而對于眾籌融資這類還處于起步階段的業態,則在堅持底線思維的基礎上,鼓勵其對業務模式繼續開展探索。
談及傳統的金融業務,劉向民認為:“從線下搬到線上的業務應該要求嚴格遵守線上業務的監管規定,統一線上線下的監管標準。”此外,還要分離梳理各相關金融業態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增強監管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
劉向民指出,未來會根據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進行政策的評價、評估和調整。政策不是一出臺就不管了,要適時的評估和調整。還有積極的行業自律是推動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
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表示,監管部門積極支持廣大銀行和金融互聯網企業進行創新。但在創新過程中,要堅持“柵欄原則”,把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始終放在首位,所有商業銀行在金融互聯網創新上必須遵循線上、線下的一致性原則。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我們也希望機構嚴格控制相應風險,我們要求金融機構和金融互聯網企業要嚴格重視支付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同時要積極教育、宣傳各種金融知識、防范金融詐騙。作為金融監管者,我們始終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同時大力倡導保護金融消費者,防止互聯網發生任何風險。
證監會和保監會有關負責人也在16日表態稱,將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強化監管,切實防范和化解風險。證監會副主席劉新華表示,證監會將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實時有效的監管、加強信息披露和誠信系統建設、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明確表示,下一步保監會將重點研究制定關于互聯網保險監管的思路。周延禮透露,保監會正在抓緊起草網絡保險業務的監管辦法,該辦法主要體現以下的監管思路:一是促進網絡保險業務的健康發展;二是切實保護廣大保險消費者的權益;三是線上與線下的監管標準要完全一致;四是要強化對保險公司的監管;五是要強化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安全。
“草根金融”促進利率市場化
互聯網金融又被稱為“草根金融”,但誰也沒想到“草根金融”一出現就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甚至改變了金融市場格局和金融監管思路。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此前指出,云計算、搜索引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將推動金融決策更加科學,服務更加精細,交易更加高效。信息傳播的全息化、持續化、無差異化,將使運營方式更加扁平化、彈性化,真正實現全方位、不間斷服務。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帶來金融業競爭模式的深刻變化。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遠程移動金融服務,將逐步與物理網點并駕齊驅,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業態形式。
現在看來,互聯網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風險的同時也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新鮮的血液。多數業內人士相信,伴隨著相關監管政策的成型和出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更規范化、陽光化,更加持續健康。與此同時,追趕互聯網金融也將成為傳統金融機構加速轉型的動力。
最新上線的微信版“余額寶”無疑延續了互聯網金融的“戰火”,而互聯網金融巨頭之間的爭奪,在使“草根”、“屌絲”受益的同時,也讓看上去“高大上”的利率市場化演變成為“自下而上”的改革。業內人士表示,P2P、P2C的信息是透明的,所有的選擇權都在借貸雙方。借款人可以自己決定借多少資金,要借多久,承擔多少貸款利率,而投資者也可以自行挑選不同行業的借款人,這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最大沖擊所在。
銀行業人士指出,互聯網金融加劇了資金端的“爭奪”,抬高了傳統銀行的資金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迫使銀行提早面對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壓力。而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2014年商業銀行勢必“背水一戰”,加大業務轉型,進行多元化渠道建設與一體化整合,通過產業鏈競合增強金融綜合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