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107.63億美元(折合664.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11%(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
至此,中國FDI已經連續12個月出現正增長。
不過,16.11%這一數字明顯高于上月的3.3%,并大幅超出市場預期。1月份外資、外貿均出現超預期增長,引發市場對于熱錢流入壓力重返的警惕與擔憂。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稱,在人民幣升值和境內利率較高的驅動下,中國的外貿企業也利用海外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和較低的融資成本,將海外資金通過貿易渠道輸入境內。
劉利剛還說,內地與香港之間可疑的“往返貿易”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再度升溫,這也印證著熱錢借助貿易渠道流入境內的觀點。
不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則在昨日舉行的發布會上說,1月FDI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主要是政策、環境和服務業利用外資高速增長等原因導致的。
沈丹陽說,一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推動的各項政策見成效,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部署,極大地增強了外商對華投資信心。
二是我國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逐步顯現,使全球對華投資總體看好。從1月份數據上可以看到,美國、韓國、荷蘭、意大利、英國及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都呈現出快速增長。
三是由于服務業利用外資高速增長帶動。1月份當月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了57%,這個增速是非常高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到了63.3億美元,也是創了歷史最高水平。服務業的增長、增量占到1月份全國利用外資增量的160%。這是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加大的直接體現,也是1月份利用外資高速增長的最直接的原因。
“因為我國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不斷增強,而且我們把引資、引技、引智更加有機結合起來,使基于全球產業鏈高端的一些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農業項目得以引進,對調整我國產業結構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并且有利于促進企業提高競爭力,使利用外資的總體效益不斷提高。”沈丹陽預計,今年中國吸收外資仍將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
數據還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28個國家和地區的86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72.3億美元(44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2%。截至今年1月底,我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329億美元(3253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