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產品仍缺核心競爭力
對外貿易,要大更要強
商務部網站3月1日發布消息,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應如何看待這一成績?我國如何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1978—2013年,外貿總額從206億美元增至4.16萬億美元
2013年12月19日下午,在濟南海關駐萊蕪辦事處,一家民營企業以一般貿易進口澳大利亞的鐵礦砂報關。這份進口報關單,成為中國年度進出口總值超過4萬億美元的標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發展迸發出蓬勃生命力。1978—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4.1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4%。對外貿易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力量,近年來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7%—20%,直接和間接帶動了國內1.8億人就業,創造了18%的全國稅收;中國外貿發展還增進了主要貿易伙伴的國民福利,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
近年來,面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出口產業低成本優勢弱化的新形勢,我國外貿行業致力轉型升級,取得一定成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貿易伙伴更趨多元,歐美日傳統市場份額下滑,東盟等新興市場成為新增長點。貿易區域布局更趨協調,廣東、江蘇等7省市對外貿易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區貿易活躍。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步增長,消費品、部分資源產品等進口增長較快。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中國外貿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政府和市場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我國持續推動改革開放和外貿體制改革的績效體現。
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73%是外資企業生產
成績固然可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隆國強認為,還應冷靜地看到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主要依賴數量和價格優勢,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我國還存在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擁有自主品牌較少,營銷網絡不健全,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
2013年,我國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已經達到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機電產品61.2%是外資企業生產的,51.1%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73%是外資企業生產的,65.3%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
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不足與制造業競爭力形成明顯反差。雖然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計算機服務、商務流程外包等一些新興服務出口快速發展,但整體來看我國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5396.4億美元,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
我國外貿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性產能過剩導致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外需不足抑制我國出口增長。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未來競爭的制高點,我國產業升級的壓力更大。”隆國強說。
從內部環境看,支撐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快速轉換。長期以來,得益于低成本的勞動力,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密集環節。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148美元提升到2013年的6600多美元,制造業普工工資水平已經遠遠超過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走上出口導向道路,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我國必須從發揮勞動力數量紅利轉向質量紅利,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高度出發,以實現我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價值鏈升級為新目標。”隆國強說。
專家建議減少貿易障礙、降低交易成本
“首先要著力增強技術與資本密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隆國強說,我國的技術與資本密集產業長期實行進口替代戰略與政策,保護過度,開放不夠,國際競爭不足。下一步,應在技術與資本密集產業盡快實行開放發展戰略,穩步引入國際競爭。同時,應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大力培養創新人才,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研發資源配置。
對于彌補服務貿易短板,隆國強認為,應增強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擴大準入,鼓勵創新和平等競爭;重點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牢牢把握服務外包機遇,大力發展服務外包。”
“落實貿易便利化措施至關重要。”霍建國說,宏觀層面,應繼續簡化市場準入條件及政府的行政審批,提高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水平。微觀層面,從2014年起,應加快研究推動進出口貿易報關單一窗口建設,從貿易便利化涉及的各個環節,減少貿易障礙、降低交易成本。
隆國強認為,隨著我國比較優勢的轉換,必須有一大批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在全球主動配置資源,支撐經貿大國地位與推動我國競爭力的升級。應抓住海外低成本并購的機遇,通過并購獲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國際品牌和海外銷售渠道。
霍建國表示,目前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外貿政策的統一性仍然沒有解決,存在著政出多門的現象;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銜接不夠,未能發揮好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相互促進作用等。
跨境電子商務成為這兩年我國外貿發展的新亮點。據測算,2012年全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突破1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超過30%,遠高于同期我國一般貿易增長水平。
專家認為,下一步,應推動各地出臺配套政策,促進跨境電子商務更好更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