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民營醫院資本的雪球越攢越大。這條背負著改善醫療環境使命的“鯰魚”,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功在民眾心中留下積極印象。
隨著老齡化的急速到來,養老和醫療領域呈現出巨大需求與政策紅利,包括“醫保定點”、“多點執業”在內的政策信號又掀起了資本新一輪的關注。十余家醫藥上市公司密謀資產重組;多位民營企業家集體會師,大有改弦更張、大干一場的態勢。
今年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新醫改實施的第五年。與眾多行業一樣,民營醫院十余年迅速發展,經歷了行業的春夏秋冬,隨著全國兩會對深化醫改的研究討論,該行業轉型整合的關鍵時期已然到來。變革如箭在弦。
再提健康發展
記者從民進中央2月21日兩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民進中央此次兩會提交的29項提案摘要中,“促進民營醫院健康發展”的條目赫然在列。
該項提案認為,長期以來,囿于政府醫療資源配置的嚴重失衡和民眾傳統的就醫觀念,民營醫院生存和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具體而言,一是難于納入醫保范圍;二是難以引進并留住人才;三是專業領域待遇有區別;四是社會歧視嚴重。
民進中央在提案中極力建議,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民營醫院的性質和地位,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對民營醫院發展的引導功能、推介功能、監督作用。
實際上,在歷年的全國和地方政協會上,也不乏推介、規范民營醫院以及支持民營醫院納入醫保定點單位的聲音。
而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對此,民進中央所補充的建議是,將醫院申請納入醫保定點機構的條件定為“是否為社會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從而擴大醫保定點機構的范圍。
而在人才方面,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發布的《關于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以及此前《決定》中提出的“允許醫師多點執業”,2009年首提“多點執業”以來該方案今年將在全國范圍得到全面推進。截至目前,已有廣東盛海南盛云南省昆明市、北京市也先后開展了醫師多點執業的試點,其中昆明市多點執業注冊醫師已超九成。
但也有醫院負責人表示,公立醫院日常業務量非常大,很多醫生已是超負荷工作,讓醫生進行多點執業并不現實,一系列補充機制仍待建立。
期待公平競爭
醫改這一道世界性難題,也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這不僅關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如何積極引導資金流向、提升民營醫院的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民營醫院為1823家,到2011年已有民營醫院8440家,占國內醫院總數的38.40%,民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近45萬家,占國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48.84%。截至2013年底民營醫院達到1.13萬多家,比上一年增加了1500多家。
另一方面,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和醫療需求急劇增長,資金缺口巨大。
有業內人士據此認為,未來五年,民間資本將起到更為重要的補充作用。引導數量龐大的民間資本進入醫療市場,不但百姓受益,還可以防止民營資本在社會游蕩。
一家民營醫院的負責人也對非理性資本的涌入表示擔憂,他認為,當發生收益和資本預期不吻合的情況時,就會出現和醫療本質相悖的東西,進而傷害到這個行業,使民營醫院再次被打入冷宮。
他還指出,如何通過“多點執業”提高民營醫院核心能力,特別是幫助中小型民營醫院走出廣告依賴的惡性循環,建立公平的市鋤制,才是解決民眾看病難的真正核心問題。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近日在吹風會上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以拓展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重點,以推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突破口。
基層醫療作為醫改工作的突破口,內容豐富、意義重大,深耕此領域的中小型民營醫院也大有可為。而按照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廖新波的估算,即使在廣州這樣的發達城市,民營醫院的數量、服務數量、從業人員數量還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