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4576億元,總量比去年增加了200億元,用于“三農”的投資無論規模還是比重都將超過去年,并就如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如何保證農業項目資金安全等相關問題作出了明確部署。
抓好“四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發展司司長高俊才在發布會上表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把握良田、良種、良方、良質4個方面。
高俊才介紹說,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我國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也不校據國土部門調查,我國有2億畝左右土地存在安全問題,其中1.5億畝存在生態安全問題,還有5000萬畝存在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今后要把這些對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有影響的耕地,采取政府補償、農民自愿的方式退出來。”高俊才說,要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把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統一起來,實現國家和農民雙贏。
對于“良種”,高俊才表示,我國要在一些薄弱環節上做得更強,尤其是相關的中小企業要變得大和強。
“良方”主要指堅持科學種田,包括節肥增效的措施,推行農業機械化。“良質”則指體制和機制,需提高組織化程度、規模化經營水平,進而提高效率。
“三民三政”,加快農村水利設施建設
“民意是我們安排工作的重要出發點,有些工程和農民簽協議,農民愿意干就干,農民不愿意干就暫時不干,以后再議。”高俊才表示,目前實行了“農民癬農民建、農民管”和“政府支持、政府指導、政府監管”,簡稱“三民三政”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保障農業和糧食生產,水利是重要方面。李樸民透露,今年中央預算用于“三農”的投資中,將安排700多億元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引水調水、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京水資源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幾分之一。高俊才說,下一步不僅要增加水資源供給量,還要開源節流,并以節水為主,對大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
在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上,高俊才表示,我國目前還有1億多人口喝不上干凈水,下一步將加強河湖連通工程及改善水生態、改善濕地等工程建設,同時繼續加大投資傾斜度。
“以合為上”,保證農業項目資金安全
據統計,2013年,中央預算內投資用于農業農村的比重達50.6%,投資總量超過2200億元。如何保證農業項目資金安全?高俊才表示,在安排資金渠道上要堅持“以合為上”的原則,即“合理、合規、合作”的原則。
高俊才說,首先要增強合理性,就是在總的規模里挑選見效快、效益好、農民歡迎的項目優先安排。重大項目要采取科學論證、民主決策,要聽取受益區和利益相關區的群眾意見。合規包括合乎規劃、合乎規矩。堅持先規劃后項目,先布局后布點。同時,要加強合作,中央與地方合作、政府與企業合作、部門與部門合作。決策過程中首先是合作,并允許發表不同意見,通過合作性博弈達到更好的合作。
高俊才強調,今后的農業投入渠道要在政府、企業和個人3方面實現“政企民”三結合。政府投資要強調公平性、公益性、公開性,要向貧困地區傾斜,補好小康短板。同時,政府還要拿出一部分資金幫助涉農企業和農民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