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稱,杭州市政府突然宣布全市實行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的消息不僅引發各界爭議,也引起多個地區消費者的恐慌。不少消費者擔心自己所在的城市也會像杭州一樣搞“突然襲擊”式限牌,不得不將購車計劃提前。而一些4S店則有意無意地捕風捉影,將限牌傳聞當成了促銷手段。
其實,每當有一個城市采取“限購”政策之后,其他城市都會有本城市也將采取“限購”政策的傳言,這些傳言有些是消息人士傳出的,有些則是一些汽車經銷商打的“營銷牌”,但在一些城市的傳言成為現實之后,這種傳言的力量就在放大,就像這次杭州市政府突然宣布采取“限購”政策之后,多個地區的消費者就相信了這些傳言,本著“早晚都得買,早買早省心”的原則,紛紛出手購車。這些傳言引發的羊群效應就在不斷地削弱政府公信力。
上海是最先實施機動車“限購”政策的城市,但真正引發人們對“限購”政策關注的則是北京。自北京之后,廣州和天津相繼采取類似措施,而在政策實施之前也是傳言飛起,有的市民聽信了傳言買上了車,有的市民在政策落地前急急忙忙地買上了車,有的市民至今還在搖號。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聽信傳言的那些市民是高興了,看著身邊搖號的人有些“幸災樂禍”,而那些沒有聽信傳言的人搖上號的在慶幸自己運氣好,沒搖上號的則有些后悔——沒聽信傳言買一輛車。正是這樣的現實情況讓那些有著“限購”傳言的城市里的居民開始“慎重”考慮,一部分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出手買車了,畢竟在之前的天津和杭州的相關部門在政策出臺前都在辟謠,然后突然“空降”了政策。
都說“前車之鑒,后車之師”,民眾吸取了之前城市居民的教訓,成了“驚弓之鳥”,在自己所在城市有“限購”傳言就出手購車,哪怕是借錢買車。由此可見,在傳言屢被辟謠、最終成為現實的情況下,民眾在這個“限購”政策上對地方政府不再信任,也就出現了杭州限購政策引起多個地區消費者恐慌的現象。民意不可欺,政策落地前的每一次辟謠其實就是在削弱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當地方政府在這件事上失去了信任,也意味著地方政府在其他事情上也已經失分,也在社會誠信體系上撕開了一個口子。
隨著中國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地方政府的相關言行就必須格外審慎,必須考慮一言一行所產生的后果,就像“限購”政策現在所產生的羊群效應一樣。誠信缺失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而政府需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一些問題,破壞了社會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中,地方政府信用是處于金字塔尖上的,如果地方政府信用出現問題,其所產生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其“示范作用”難以估量。
誠信是一個社會的基礎,千里堤防毀于蟻穴,地方政府必須要考慮自己的行為,為人師表,可好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