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投資新政不僅為保險資金打開了另類及海外投資的大門,也使得保險公司的投資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隨著近期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等多家保險公司被爆開展對外委托投資管理人招標“選秀”,保險資金投資“外包”時代全面開啟。
有媒體就此解讀為“A股重大利好”,理由是隨著險資“外包”潮的興起,百億甚至千億的增量保險資金將會源源不斷流入股市。
然而,事實并不盡然。據本報記者采訪了解,一來保險資金目前的“外包”比例較低,總體資金規模有限;二來,保險資金目前“外包”出去的多為保險公司原來自營操作的存量資金,新增資金有限,難以撬動大盤。更關鍵的是,保險資金“外包”的驅動力,并非真正看好未來的A股市場,而是各方利益博弈使然。
事實上,保險資金投資方式突變背后,折射出的是各方利益之間的博弈。而在步入大資管時代后,這樣的博弈將更加白熱化與明朗化。
首先,這是一場保險集團內部利益之間的博弈。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為代表的國內保險集團,坐擁數以萬億計的投資資產。在投資新政未出臺之前,這些保險巨頭的投資“管家”只能是保險集團內部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自保險投資新政落地后,中國平安率先于去年啟動委外投資,50億規模主要投向中小板,今年再追加幾個委外賬戶,擴至固定收益領域及海外市場,但總體金額并不大;中國人壽上周在京“選秀”,在逾1.8萬億的投資資產總盤子中拿出200億進行委外投資,投資標的聚焦于國內A股市場;而中國太保啟動委外投資的時間點也早于國內媒體所報道的“目前”,知情人士稱,去年底早已啟動,規模大約200億,主要投向國內固收市場。
不難發現,在數以萬億計的保險投資資產之中,保險巨頭委外的資金比例可謂相當之低。一方面,試水初期,他們的確比較謹慎;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們委外背后的真正動機。
一家保險資管公司人士私下告訴記者,從保險集團層面來看,出于對成本和風險的考量,委外投資短期內很難創造明顯收益,更多的是起到一個“實驗”和“標桿”的作用,即通過委外的投資業績來刺激和倒逼保險系資管公司提升投資能力。比如去年某保險集團委托一家基金公司進行專戶理財,超額收益率達到了40%多,這令絕大多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難以企及。
同時,這也開啟了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與角力。盡管委外的資金規模低于市場預期,但在上周中國人壽首次委外招標現場,依然吸引了國內資管業20余家一線公司前來競標,競爭之激烈不言而喻。對于正奮力向財富管理轉型的券商、基金、信托而言,保險資金此時伸出委外“橄欖枝”,無疑是機不可失的。
這只不過是資管混業的前戰。隨著大資管時代的大踏步邁進,發生在各金融機構之間的大規模競爭與博弈,將在未來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