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亞太財經與發展中心消息,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其摘要如下:
2012年全球經濟前景有所改善。繼2011年末出現急劇放緩之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經濟活動將在2012年下半年得到加強。決策者避免了歐元區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的發生,結果,一季度金融狀況有相當大的緩解,風險意愿反彈。
2012年亞洲經濟增長預計將表現強勁。雖然2011年第四季度該地區的經濟活動明顯放慢,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疲弱,但國內需求基本保持強勁,表現為失業率較低、產能利用率較高、以及信貸增長強勁。2012年前幾個月,經濟活動的先行指標加強,通脹預期上升,亞洲新興市場資本流入出現反彈。預計2012年亞太地區總體增長6%,與去年基本持平,2013年將提高到約6.5%。
盡管如此,全球經濟依然脆弱,亞洲仍存在嚴重的下滑風險。歐元區債務危機沒有完全解決,該地區的金融動蕩仍可能加劇并向全球傳播,而地緣風險的增大可能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迄今為止,經濟和政策基本面的鞏固為亞洲經濟體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提供了保護,包括限制金融市場的負面溢出效應,并緩解了歐洲的銀行去杠桿化的影響。但對先進經濟體出口的急劇下降以及外資流動逆轉會對亞洲的活動產生嚴峻影響,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通過對內需產生的連鎖效應。此外,商品價格受到沖擊可能在通脹壓力和能源和食品補貼帶來的預算風險之間造成困難的取舍。
另一方面,我們的核心情景預測還存在上行風險。因為宏觀經濟政策基本保持寬松,2012年全球經濟和金融狀況的進一步穩定可能會推動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并導致過熱壓力卷土重來。
在此背景下,亞洲的決策者面臨艱巨的調整任務,以便為經濟保持穩定和非通脹增長提供所需的安全保障險。2011年后期全球復蘇停頓,考慮到當時的不確定性,暫停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常化實屬必需。但現在,決策者應該隨時準備進行改變,隨著經濟過熱壓力顯現,應考慮重建緊縮周期。當然,各國面臨的風險平衡不盡相同。面臨較大下行風險和那些接近中性貨幣政策立場的經濟體也許能接受較長時期的停頓,而那些狀況比較寬松、核心通脹比較堅挺且信貸增長更為活躍的經濟體,可能需要盡快回到比較中性的政策立常同樣,財政整頓的步伐應該按照本國具體情況適當調整,經周期調整的赤字較大且債務水平較高的國家應加快整頓步伐。
建立防止外部沖擊風險的保障,最好是采取強化國內增長源的形式。中國的貿易順差下降使全球需求終于開始轉向主要順差經濟體的可能性提高,盡管如此,可持續的重新平衡仍然依賴于中國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型增長的成功轉變。在印度,改善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教育、以及促進貿易增長和放松勞動法案,對于當前進行的人口結構轉型收益最大化至關重要。在東盟經濟體中,在適當的中期框架內增加對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將有助于擠入私人投資,并能推動更廣泛的增長,同時保障財政的可持續。
亞洲低收入經濟體和小的島國面臨特別的挑戰。在低收入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包括從其他亞洲經濟體對于幫助這些國家更充分地參與亞洲的增長過程并從該地區的重新平衡中受益非常重要。太平洋和其他小的島國面臨改善經濟抵御能力,防范全球經濟負面溢出效應并擴大中期增長源的挑戰。
報告上調了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分別至7.5%和7.3%。較去年10月報告,上調增幅均達0.3%。總體而言,亞洲地區今年GDP增速將達到5.4%,2015年增速將為5.5%,均較2013年有所進步。
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決定》,報告稱,政策實施是關鍵:“如果全面貫徹和實施改革,公共投資將減少,將令中國經濟增長短期內減緩,但中期內可使生產力增強、家庭收入增加,私人領域消費可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7.5%,以實現支持國內外再平衡的可持續增長。”
“中國改革短期內對其余亞洲國家影響很小,”報告稱,“但是長期來看,下降的中國家庭存款將令全球利率上升,使得投資和GDP增速在全球其他地區有所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