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經濟縱覽 » 爭議GDP超美 中國不喜“被”第一

爭議GDP超美 中國不喜“被”第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5-06 08:50  瀏覽次數:23
   “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在大多數中國媒體“五一”休假期間,由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ICP)報告所引發的上述觀點被海外媒體一陣熱炒。有海外評論說,中國超越美國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等到中國媒體紛紛休假歸來,發現又有外媒披露稱,“中國不喜歡這份報告”。
  “ICP項目本來就是一項仍在探索中的國際研究項目,大家聚一起搞專業討論,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怎么就被演繹成了‘懇求’與‘威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一位參加了此次ICP項目的統計專家對外媒報道感到頗為不解。
  不過,世界銀行的報告中確實注明,中國的確對這份報告持保留意見。而據記者了解,其原因是中國認為ICP現有測算在方法論上還存在缺陷。
  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對記者說,目前世行報告中所發布的結果實際上是由包括ICP項目全球辦公室推算的,中國不認可其為官方統計結果,中國的這一態度已得到了國際比較項目最高決策機構——國際比較項目執委會的認可。
  他同時補充說,國際比較項目是一項技術性和專業性都很強的統計業務活動,這一輪的比較方法又有許多改進和創新。對于其中的某些方法,中國積極地與有關方面進行了及時溝通,坦誠地交換了意見。
  PPP:待完善的比較因子
  事實上,在上一輪即2005年ICP國際比較中,中國已經用11個試點城市的數據加入ICP的測算。盡管對上次和本次結果都還有保留意見,但中國仍在持續參與ICP。因為ICP若缺少中國難以形成完整的全球比較鏈,而完善ICP的方法已經成為各國共同的愿望。
  從經濟質量到人們的生活水平,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起碼在幾十年內難以趕上發達經濟體;而且隨著經濟規模增大,中國維持快速增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在沒有出現購買力平價(PPP)之前,如何實現不同國家之間的國力比較曾困擾經濟學家們很長時間。折算方便的匯率雖然簡單易用,但其先天不足也顯著影響著比較結果的準確性。
  1996年,按照匯率法折算,日本的GDP是美國的60%,但在2002年這一比值卻變成了美國的38%。日美兩國經濟的自然增長因素還無法解釋這一巨大變化,唯一的解釋是日元貶值造成的匯率波動影響了最終的比較結果。
  北京師范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邱東對記者說,匯率只反映了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和服務的貨幣比例關系,而且未考慮各國價格水平差異,同時匯率還容易受到利率和政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國際統計學界一直試圖探索推出一種能反映貨幣相對購買力的方法對匯率法計算結果來進行補充。
  從20世紀50年代起,購買力平價法應運而生。簡言之,就是看1美元能買到的“一籃子”貨物和服務能用多少其他貨幣買到,這之間的比就是PPP,其物物對等的比較彌補了匯率法的不足,也使學界傾注了極大的希望。
  迄今為止,按照大約5年一次的規律,國際上已經進行了八輪ICP項目。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彼吃面包吾食大米,能否找到適合各國通用可比的那“一籃子”仍是歷次ICP項目在不斷探索的核心問題,所以ICP的方法本身也在反復改進。
  2011年比較方法有變
  相對于2005年的那輪比較,2011年輪ICP項目的方法又發生了大的改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系教授任若恩對記者介紹,一是建筑、機械、政府職務報酬、住房、醫療等困難領域采用了新的調查方法或比較方式;二是全球PPP計算方法發生較大改變,由2005年那一輪的環國鏈接法改為全球核心目錄法,但從最終的比較結果上看,這些方法還是低估了中國的物價水平,并高估了中國的GDP規模。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賓大效應”,即在靜態上,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國家,其價格水平越高;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的國家,其價格水平越低;但在動態上,經濟增長速度越快,其價格水平指數上升的幅度越大;經濟增長速度越平穩,其價格水平指數變動幅度越小。
  中國經濟恰好是一個世界少有的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大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形成了較大的價格上漲空間,所以容易被PPP低估價格水平,從而減少了GDP中對價格的剔除,最終導致GDP被高估。這樣的現象,在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存在。
  ICP全球辦公室發布的結果顯示,中國的物價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只是美國價格的54%,中國的價格水平甚至還低于許多非洲國家。
  任若恩稱,由于ICP項目按照分區管理,中國所采用的標準隸屬于亞太區。與同區內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的糧食、牛羊肉、汽車、汽油等商品的價格是相對較高的,但是通過現有的購買力平價反映不出來。
  前述統計學家對記者透露了一個細節,在同其他國家專家的討論中,他們就曾花了很大精力給大家解釋為什么中國的汽車會高于區內比較的基準價格,但并非所有人都很好理解這其實是基于各國不同的國情。
  另外,任若恩稱,本輪比較中,對建筑品采用名為“投入法”的新方法,即用建筑投入品價格推算建筑成品的價格,但在2005年~2011年這段時間內,住房價格的漲幅要超過鋼材、水泥等建筑投入品,因此這樣的方法無法反映中國當時的“市場供求”因素,也沒有將“溢價”因素考慮在內,加上我國固定資本形成占比高,從而對我國購買力平價結果影響較大,世行發布的報告中對方法的局限性也有詳細的介紹。
  爭議持續
  不過,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大家還是愿意知道,一個可能的世界第一究竟會給中國帶來什么?
  這已經不是中國第一次被傳世界第一了。早在2002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按照匯率法來計算在世界上排名第六,按照PPP計算已經排名第二了。到了2005年ICP比較結果出來后,外界已經預言中國在2012年就會超過美國。
  但事實顯示,預言似乎只說對了一半。首先,中國成長的速度確實非常快。按照2005年的PPP,中國占美國GDP的比重為43.1%,但按照2011年的PPP,中國在2011年所占比重已經上升到了86.9%。但這個形式上超過的時間結論下得有點早。
  然而,即便超過了,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大距離。
  世行的報告也顯示,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排名,中國為第99位,美國為第12位。中國的結果同按照匯率的人均GDP排名相差并不大。而此前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中國在186個國家中排在第101位,而美國排第三位。所以無論怎樣排名,中美都存在“天壤之別”。
  英國《金融時報》則在其社論中直言,美國人先不要太沮喪,他們應當正確看待這個問題。GDP作為一國財富衡量尺度的用途是有限的。從人均角度看,美國比中國富數倍。絕對數字沒有揭示在衛生、教育和環境方面的差距——特別是沒有充分揭示出污染在中國大型工業城市的影響。
  “人均高,才是真的好”,有網友在微博上評論說。
  而海外的其他關注點則將PPP放在匯率上。因為PPP的結果顯示,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于3.50人民幣的購買力,這似乎比當前6.259的人民幣匯率要低,似乎呼應了海外認為人民幣被低估的某些觀點。
  然而,世行報告對此直接回應稱,購買力平價不應被用來作為判斷貨幣低估或高估的指標,不作為匯率“應該是多少”的依據。購買力平價不反映對貨幣作為交換媒介、投機性投資或官方儲備的需求。
  至于經濟總量第一大國的責任問題也是過度解釋。從現有的PPP使用范圍來看,它主要用于衡量貧困程度而不是用來給大國經濟排名。
  “不管國際上如何排名,那只是一個視角或參考,關鍵是我們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邱東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