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場非常大,今后會把越來越多的伊朗商品運到中國來銷售。”在中國已經做了7年生意的伊朗商人穆森會講一口流利的漢語,“把伊朗商品賣到中國,同時也是把伊朗文化介紹給中國人。”
穆森是第一次來福州參加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帶來了地毯、掛毯、錫器等具有濃郁中東風情的商品,雖然價格不菲,但仍吸引了許多觀眾競相觀看、購買。
伊朗、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映像展區展示館最受觀眾歡迎。
在展示館內,除了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旅游資源以及當地的特色產品,還圖文并茂的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地區的友好往來,以及實現互聯互通、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戰略構想。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區別于陸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與友好往來的航路,發端于商周時期,繁榮于宋元,壯大于明清時期,是古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東亞、東南亞以及非洲各國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的重要線路。
由海關總署、國家質監總局、國臺辦、福建省政府等主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市長高峰論壇”同期舉行,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內相關城市的主要官員與會。
伊朗拉什特市市長莫哈邁德·哈利利說,海上絲綢之路為各國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伊朗作為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將進一步推動兩國在經貿領域合作,推動新的海絲之路復興。
“海絲沿線地區要加強互相投資,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的關系。”馬來西亞詩巫市市長張泰卿認為,同時,在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沿線各國也要加強接觸,密切來往。
南京是海絲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戰略交匯點。“南京雖然不靠海,但是連著海,雖然是長江沿岸,但是有海洋的夢想。”南京市市長繆瑞林說,南京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將與兄弟省市一道為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出努力。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潘安認為,新的海絲之路是促進沿海國家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絲綢之路對廣州是非常大的機遇,也是挑戰,廣州希望在絲綢之路尋找機會。
事實上,從2011到2013年,東盟在廣州投資的金額達12.96億美元,廣州在東盟設立有31家企業和機構,廣泛的合作取得雙贏效果。
福州市市長楊益民表示,福州將構建與東盟國家互聯互通的交通體系,建設福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戰略樞紐城市。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包括在東南亞建立海洋養殖基地,與東盟國家共同建立產業園區等。
同時,福州還將健全與東盟國家常態化合作交流的機制。“馬上可以做的就是東盟國家的大型貿易活動,福州樂意參加,我們也歡迎東盟國家參加福州大型經貿活動,比如海交會等。”
“海洋經濟增長點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海絲經濟帶的建設不謀而合。”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正華說,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可以在海洋生態保護,防災減災;海洋科技創新,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海洋能源產業等方面加強合作,一起把海洋對人類的貢獻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