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安全維護升級正在進一步發酵,5月27日傳出銀行被要求棄用IBM服務器的消息。記者對此進行采訪,多家銀行不予置評。
一位金融機構IT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國內銀行90%的核心系統都是IBM的,主要在于金融業對核心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在國內銀行業核心系統中IBM的確處于壟斷地位。
實際上,早在2013年初,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信息科技風險管理2012年會暨銀行業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高層指導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講話就提出自主可控戰略,要逐步破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難題。
不過,多位金融機構人士認為,銀行業核心系統要“去IBM”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首先,國內缺乏可替代技術;其次,銀行更換核心系統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逐步破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難題
尚福林在上述會議上表示,銀行業信息化工作主要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便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目前銀行業信息化所使用的關鍵硬件和基礎軟件,國際知名產品處于絕對壟斷地位,與硬件設備相關的技術服務也集中在少數供應商手中。”尚福林在上述講話中稱,在技術先進性與安全可控性的博弈中,銀行業面臨兩難選擇。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大部分銀行核心系統被外資機構壟斷,爭議也一直存在。銀監會也表示,由于一些銀行管理不到位,給違規搜集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存在敏感信息泄漏風險。
銀行業要解決這個問題,銀監會提出了“自主可控戰略”:要逐步破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難題。首先要利用信息產業發展有利因素合理構建新一代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統,其次銀行則要全局謀劃,整合資源。
據銀監會介紹,2012年,高層指導委員會建立了專業指導、課題研究等工作機制,組織開展了國產服務器、安全技術成果的應用研究。其工作還將以銀行核心應用為抓手推動自主可控技術的優化整合,探索建立可靠、適用、高效的基礎架構模式。
尚福林表示,銀行信息化工作還面臨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信息科技發展不平衡兩大挑戰。銀監會稱,這些年,銀行業務快速擴張,信息化建設壓力倍增,攤子越鋪越大,管理和運維卻跟不上,“重建設、輕管理、重開發、輕運維”的狀態沒有根本改觀。同時,銀行信息科技外包依賴度和集中度較高,容易造成敏感信息泄露等。
面對挑戰,除了要逐步破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難題外,銀監會還要求銀行實行可持續戰略,徹底扭轉當前信息科技工作“兩輕兩重”的局面,重點是彌補管理和運維的“短板”。此外還要加強科技創新戰略。
銀監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底,255家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建設有501個數據中心或機房,科技總投入698.7億元,同比增長38.3%。
銀行“去IBM”非一朝一夕
盡管監管層提出破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難題,然而當前面臨的現實困難卻是赤裸裸的。
“IBM商業機器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例如一個服務器附帶一整套的操作系統,并不是單個的硬件問題,國內技術可替代性目前還打不到。”上述金融機構IT部門人士對記者稱,例如數據庫軟件,國內基本上是零替代。
該人士還表示,如果是非核心系統,例如一些客服服務軟件,或者其他方面的硬件,銀行是可以以國內技術替代的。
根據媒體報道,5月27日,國內企業浪潮集團公布了一項內部市場計劃“I2I”(IBM to Inspur),這是浪潮集團針對IBM市場、IBM營銷體系展開的全面滲透、切入、接管的一項市場推進計劃,涉及通用服務器、主機系統、云計算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產品線,涵蓋行業拓展、優渠開發、項目遷移、人員接納等多項細分計劃。
據知情人士介紹,近年來,有不少金融機構采用浪潮的高端服務器。根據媒體報道,郵儲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洛陽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已經采用了浪潮研發的高端服務器K1。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并未最終得到相關銀行的確認。
“現在,大部分上規模的銀行核心系統都是采用IBM,一些區域性銀行可能還沒有達到相應的管理水平和數據要求,系統并不是采用IBM。”另外一位區域性銀行人士告訴記者。
“銀行核心系統,IBM占比那么大,即使要更換也非一朝一夕。”上述金融機構IT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國內做這類技術的環境相對浮躁,很多公司都做一些簡單的應用系統項目,真正研究做操作系統的公司很少,而金融機構對核心系統的要求非常高,也使得銀行對國外廠商系統依賴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