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一季度經濟數據最近已經出齊。
重慶、貴州和天津分別以10.9%、10.8%和10.6%的增速位居全國前三,而黑龍江、河北和山西分別居全國省份增長的最后三名。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地方經濟在經歷2009年一季度的大幅調整之后,今年一季度是最大一次下滑。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一些地方政府最近相繼出臺“穩增長”的政策措施。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31個省份中僅有河南省增速比去年一季度上升了0.3個百分點,增長了8.7%;青海省增長了10.1%,同比持平,其余29省的增速都是下滑。
比較而言,2009年一季度的大跌主要是東部沿海省份的劇烈下滑。當時,上海僅增長了3.1%,而浙江、廣東、北京也僅增長了3.3%、5.8%和6.1%。與2008年一季度增速相比,上海、浙江、廣東下跌了8.4、8.5、4.7個百分點。
東部地區增速的大幅調整,主要在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遭受重創,外向型經濟結構的東部地區首當其沖,在此之前已經出現了農民工返鄉潮。而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超過一半,導致2009年一季度全國GDP增速降至6.1%,相比2008年一季度回落了4.5個百分點。
轉冷的宏觀經濟形勢還迅速波及到以資源產業為主要結構的省份。2009年一季度,山西增長-8.1%;另外,寧夏、甘肅、新疆也只增長了3.4%、4.2%和6.5%。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啟動,國內經濟形勢得以穩定,東部地區增速保持在8%左右的幅度,而中西部地區則繼續高速增長,平均增速12%左右。
然而,今年第一季度的大幅下滑,則主要是中西部地區——中西部省份普遍下滑2個百分點左右。其中云南省下滑了4.9個百分點,僅增長7.7%,是中西部下滑幅度最大的省份。
而且,資源大省也遭受重創,位居后三位的黑龍江、河北和山西出現大幅下降。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徐逢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導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主要是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市場飽和,必然會壓縮產量。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投資減少,一是沒有了前幾年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此外,傳統產品市場飽和,新開工投資必然下降。
相比而言,“東部地區基本上2010年就已經降到個位數增長速度,而且其科技創新產業發達,國內國際的需求都相應保持平穩,而美國經濟在逐步復蘇,歐洲經濟也在緩慢復蘇,進出口下降幅度也不是很大,因為東部地區相對比較平穩。”徐逢賢稱。
在徐逢賢看來,雖然目前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大幅下滑,但與2009年一季度相比,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一是世界經濟正在逐步復蘇,外部市場相對穩定,而2009年正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高峰期;二是國家還會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投資,中西部地區未來的增速還會高于東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