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匯付天下首席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在北京發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下稱“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比例為46%,11.6%申請貸款被拒,42.4%的小微企業并未申請貸款。
報告認為,“信貸可及性不足”是小微企業沒有到銀行申請貸款的主要原因。“估計不會被批準”占比達到45.7%,“申請過程麻煩”占比則為35.8%,“不知道如何申請銀行貸款”占比10.4%,這三大方面是小微企業不去申請銀行貸款的主要因素。
對于申請貸款被拒的原因,“與信貸員不熟”占比為27.6%;沒擔保、沒抵押依然是小微企業獲得貸款難的重要因素,占比分別為27.4%、25.3%。而小微企業選擇銀行貸款的前三大因素為利率低、時間地點便利、沒有選擇權。
家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面,51.6%來自于銀行,44.4%的家庭主要靠民間借貸。“城市家庭主要依靠銀行信貸,農村家庭主要依靠民間借貸。”甘犁稱。
城市家庭65.9%的貸款來自于銀行,農村僅23%的家庭從銀行獲得借款。特別在日常消費信貸領域,農村地區超過90%的資金需求依然依靠民間借貸,銀行貸款占比僅為9.3%。城市家庭消費信貸來自銀行的比重達到58.3%。
報告分析稱,農村土地抵押能夠顯著提升正規信貸的可得性,例如農業生產目前獲得貸款的概率為0.31,農村土地抵押后估計獲得貸款的概率為0.33,增加比例為5.2%。工商業經營貸款在土地可抵押融資之后,獲得貸款的概率將從0.45上升到0.53,增加比例為18.3%。
銀行貸款門檻高促使近年來民間借貸的繁榮。上述報告數據顯示,在城鎮地區民間借貸的參與率從2011年的16.4%上升到2013年的16.5%,農村地區也略升0.1個百分點至30%。
小微企業難以在銀行獲得貸款,促使小微企業民間借貸活躍度增加,然而其風險也相對更大。
上述報告顯示,既有銀行貸款又有民間借款的小微企業出現虧損的占比高達18.7%,盈利的占比僅為57.7%;僅有民間借貸的小微企業出現虧損的占比也高達13.5%,而無銀行貸款也無民間借款的企業出現虧損的占比僅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