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BIS)日前發布的第84期年報,對中國不斷創出新高的外部債務問題表示擔憂。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BIS去年四個季度的國際數據發現,2013年中國外幣貸款增量高達3610億美元,存量超過萬億美元關口。
除了債務增量迅速膨脹之外,BIS認為,中國外幣貸款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于期限過短。“中國債務近年的增長大部分是短期貸款,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占比在2013年底達到79%。”BIS在稍早前的6月2日發布的BIS國際數據顯示。
據此,中國企業需要在2014年償付的外幣貸款規模高達約8000億美元。
去年底外幣貸款總額10810億美元
BIS的國際數據每個季度公布一次,6月2日公布的數據為2013年四季度數據。當季,中國新增外部債務總額為850億美元,繼續成為拉動全球跨境貸款的主要力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2013年前三季度數據梳理發現,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境外貸款增量分別是1600億美元、540億美元和620億美元,加上第四季度的增量850億美元,全年新增外幣貸款總額為3610億美元。
BIS國際數據主要是各匯報成員國向BIS定時匯報本國銀行貸款情況,然后由BIS作出統計,中國并不是BIS的匯報成員國,中國外幣貸款數據主要依據中國香港銀行業向BIS匯報再由BIS作出統計和評估。
另據去年10月公布的431號報告數據,截至2013年一季度,中國外幣貸款總額為8800億美元,則截至2013年底,中國外幣貸款存量總額為10810億美元,超過萬億美元關口。
與BIS數據有少許差距,外匯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的中國機構外幣貸款規模總額為8632億美元。
BIS報告稱,截至2013年四季度,全球跨境貸款規模已經連續7個季度縮減。在這7個季度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外幣貸款增量支撐了全球跨境貸款規模,抵消了西方國家貸款縮量帶來的效應。
在所有新興經濟體中,以亞太地區借貸額度最高,而在亞太地區,中國占到了九成。
期限短 增長快
BIS對中國外幣貸款短期內的擔憂非常明顯,其主要原因一是增長快,二是期限短。
據BIS數據統計,2009年初,中國外幣貸款總額27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5年間中國外幣貸款余額增長了300%。
中國外幣貸款近幾年的新增量基本以短期貸款為主。BIS 6月2日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四季度,中國外幣貸款中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占比為79%,這一比例在2007年是56%。以此計算,中國企業需要在2014年償付的外幣貸款規模高達約8000億美元。很明顯,期限短的問題在于集中還款壓力。
而鑒于中國外幣貸款中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利率上行和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波動也需要考慮在內。BIS報告也提醒,如果海外舉債企業主要是房地產和公用事業單位,因為其資產主要是本幣,而日益增加的外幣負債會導致企業的匯率風險增加。
“套利性貸款對國際利率成本更加敏感。”BIS報告補充稱,所謂套利性貸款是指鑒于國際上資金成本比較低,因此大量舉借海外廉價外幣貸款用于投資國內相對回報比較高的資產。
BIS提到的上述兩種情況,中國企業的跨境貸款均具備。
在境外舉債的很多中國企業是房地產公司,這與境內的融資環境有關。而且自2014年2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單向貶值以及后來出現的雙向波動均使負債主體的債務償還的匯率風險敞口擴大。另外,2013年國內外高企的利差以及人民幣單邊升值的態勢形成了大量套利性跨境貸款。
謹防風險向國內銀行蔓延
BIS警告稱,一旦國際環境變化,即國際上廉價資金成本上行,將會對負債主體帶來極大的償債壓力。
“一旦再融資成本上行,債務展期成本提高,這些企業在償債壓力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可能會通過降低在國內銀行的企業存款來償還債務,這又會導致外部債務危機向國內銀行系統蔓延。”BIS報告提醒。
其實國際融資成本上行已成篤定事實。
美聯儲正式升息日期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但現在國際上融資成本已經明顯上行。
中國家庭儲戶對銀行存款的貢獻率相比其他國家要高,但如果真出現BIS上述所言情況,加之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銀行壞賬率上漲,一旦國外債務風險果真在國內銀行體系形成蔓延,將對中國金融系統穩定形成一定負面影響,這里尚未考慮中國銀行業與房地產行業唇亡齒寒的密切相關度。
BIS在其84號年報中稱,中國的外部債務要回歸到歷史正常水平,需要在當前利率水平情況下削減掉60%的信用率(信用占GDP比重),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最為任重道遠。BIS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需要降低15%的債務水平,其中英國和美國需要降低20%,而中國需要在當前基礎上降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