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經濟縱覽 » 化解產能過剩初見效 地方仍顯猶豫

化解產能過剩初見效 地方仍顯猶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8-04 08:51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數:29
  新一輪產業過剩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的“隱形炸彈”,更成為國際上唱空中國經濟的新靶子。
  國家發改委1日發布消息稱,從上半年產業發展情況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有序進行。“化解產能過剩初見成效”。
  從資本市場看,隨著經濟回暖、投資上行,相關建材等領域情況出現好轉。但多家機構分析報告認為這僅存在于部分行業,不能等同于整個產業回暖。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名不同界別人士認為,本輪產能過剩具有涉及行業廣、持續時間長、影響程度深、化解難度大等特點,化解過剩的任務仍然艱巨。長遠來看,機制和政策的設計完善仍然是重點。
  化解過剩道路漫長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化解產能過剩擬作今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一。
  發改委1日發布消息稱,2014年上半年,中國鋼鐵、電解鋁等產能過剩行業利潤有所回升,官方化解產能過剩的努力已經初步見到效果。
  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鋼鐵、電解鋁行業投資同比分別下降8.4%、31%。重點鋼鐵企業從3月份開始實現盈利,前5個月實現利潤17.5億元,其中5月份實現利潤28.5億元,環比增長1.3倍,鋼鐵行業4、5月份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鐵礦、煤炭價格大幅下降。
  此外,前4個月水泥行業實現利潤172億元,同比增長109.3%。平板玻璃行業實現利潤18億元,同比增長78%。船舶行業逐步企穩向好,上半年承接新船訂單408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8.2%,前5個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9.2%。
  市場研究人士對本報分析稱,去年以來,過剩產能投資減緩確實較為明顯,但存量消化仍然嚴峻。隨著基建投資速度的加碼和經濟的回暖,部分過剩產能得到消化,但總體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現狀并沒有改變。他同時認為,這種緩解在部分行業中的部分市場才較為明顯,總體化解仍道路漫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稱,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從短期看任何經濟主體都不會得到好處,產能過剩實際是實體經濟的泡沫,而消除泡沫相當于社會財富和國民收入的凈縮水,因此不可避免地蘊含著一定風險。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堅持化解過剩產能。因為從長期看,這是繞不過去的坎兒,只有這樣才能防范和化解經濟中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7月31日,工信部網站發布《關于做好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嚴禁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并做好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工作。
  地方政府瓶頸待破
  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政績觀往往被認為是產能過剩推手。為此,中央先后出臺文件把化解產能過剩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淡化GDP考核觀念。
  發改委官員近期在發布會上表示,從去年底的摸底情況看,各地基本上停止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對違規在建的項目也進行了清理,未開工的項目也不再開工。各項配套政策和改造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一位官方研究學者告訴本報記者,他今年6月剛剛完成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的研究報告。經過半年多的實地考察和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產能過剩既沒有想象的嚴重,也沒有想象的樂觀。
  “主要是行業和地區差距太大。”這位學者稱,有區別地針對性制定相關政策應該是未來的重點。
  這一思路在政策中也逐漸顯現。工信部發布的《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稱,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建設,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
  今年5月,一名西部省份政府官員對本報稱,化解產能過剩最大的問題是替代產業缺乏和失業人員安置困難。由于地方政府難以找到更好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無法完全處理好減產后的大批失業人員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因此化解過剩的熱情并不高。
  完善企業退出是關鍵
  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企業退出政策是受企業家們詬病最多的環節。
  盡管企業退出和產業退出存在區別,但二者聯系緊密。企業退出如果是關閉停業的形式,則會伴隨著產能退出;如果只是轉產或兼并重組,短期內并不一定伴隨產能消減。
  趙昌文認為,我國應對產能過剩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過去的各種政策主要強調企業做大做強,對困難企業或行業進行幫扶的政策較多,而幫助企業順利退出的政策較少。
  他稱,“退出”主要是企業的自主選擇,政府的職責是創造完善的市場環境,降低企業的退出成本,使企業進入和退出更加順暢。
  “這個過程中,政府主要作用在于減輕企業的社會負擔。”趙昌文分析,要分類制定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退出的人力資源政策。對國有企業,重點解決離退休職工的屬地社會化安置問題,糾正過去對分流人員補償金標準偏低的不合理現象,避免過去一次性“甩包袱”造成的各種群體性事件。
  對其他企業,重點在于保障企業關停并轉后不發生拖欠員工工資和社會保障費用。另外,對年齡較大的再就業困難人員,應加強基本生活保障。這部分支出應作為企業退出扶助基金的主要用途之一。
  此外,他還建議要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進一步便利勞動力跨地區、跨行業轉移,促進勞動力市場良性運轉,解除企業退出的后顧之憂。
  化解產能過剩成效
  鋼鐵行業投資 1~6月同比下降8.4%
  電解鋁投資 1~6月同比下降31%
  重點鋼鐵企業 前5月實現利潤17.5億元;其中5月實現利潤28.5億元,環比增長1.3倍
  水泥行業 前4月實現利潤172億元,同比增長109.3%
  平板玻璃行業 前4月實現利潤18億元,同比增長78%
  船舶行業 1~6月承接新船訂單408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8.2%?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