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消費增速穩健
實體經濟方面,中國的工業和消費繼續維持了平穩的態勢,結構調整繼續優化。
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0%,比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但從1月份至今,該數值從最初的8.6%上升到目前的9.0%,維持緩慢恢復的長期態勢。
在工業增長結構上,基礎原料和傳統產品增速繼續低于戰略新興產業增速,動力切換的方向明確。
高耗能產品產能過剩,受此影響,進入7月之后,工業生產的調整仍在延續。7月份發電量同比增速從6月份的5.7%放緩到7月份的3.3%,佐證了工業生產在短期調整。
來自萊鋼集團公司營銷管理部的王雷稱,7月份國內鋼市整體弱勢盤整。資金緊張仍舊困擾著鋼鐵行業。
但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分項的同比增速最高,達到16.6%,而鐵路等行業正是近期中央政策支持的重心所在。
經濟“新常態”下,消費結構的改善也非常明顯。今年以來,中國的消費數據一直穩定在12%左右,7月份盡管略有放緩也維持在12.2%。限額以上單位的網上銷售額今年以來的增速一直穩定在50%以上,中國居民消費向網絡轉移的態勢越來越明顯。
高投資時代不再
“新常態”的一個特征就是以往過度依賴投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今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949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這是2002年2月以來最低的投資增速。
國家統計局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略有回落,一大原因是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房地產開發企業存在較強的觀望心態,投資活動更趨謹慎。初步計算,因1~7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影響全部投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左右。
聯訊證券分析師盛旭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房地產投資依然成為掣肘投資增速的最大力量。
除了房地產之外,國家統計局認為,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造業投資積極性。另外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融資平臺監管趨嚴等因素制約投資增長。
這樣的增速放緩或許正是中央端正地方發展觀所需要的。因為過度依賴投資、片面追求GDP的發展正是過去一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壓力越來越沉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正確看待經濟增長速度,對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對做好各方面工作影響很大。
經濟繼續增長可期
上述政治局會議還強調,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更加注重定向調控。而定向調控的取向也預示了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是增速提高與結構改善并存。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了這一情況。1~7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42149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僅比1~6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全國平均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中央定向加大鐵路、水利、保障房和棚改的引導政策繼續發揮成效。
1~7月,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31.4%,增速回落2.8個百分點;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27.2%,增速提高1.7個百分點;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1%,增速回落2.5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9.6%,增速提高5.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稱,隨著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回升,后幾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將會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高盛高華經濟學家宋宇表示,到目前為止公布的數據大致符合他們對三季度實體經濟同比增長7.3%的預測。預計政策將繼續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因為年初至今累計實際增速勉強符合7.5%的年度實際GDP增長目標,同時去年下半年環比增速較快的基期效應意味著環比增速保持強勁仍是基本實現全年增長目標的必要條件。
相關
“強式微刺激”激發下半年增長動力
總體看,經濟下行壓力雖不容小覷、穩增長和調結構的任務依然艱巨,但“微刺激”政策效果正在進一步顯現,經濟平穩增長態勢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