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經濟縱覽 » 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卡殼在品種審定:不增產不給證書

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卡殼在品種審定:不增產不給證書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9-03 08:31  來源:中金在線   瀏覽次數:13
?8月17日,三張主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下稱“安全證書”)到期,再次將“轉基因”話題帶入社會視野。
  2009年,農業部通過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分別為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雜交種“Bt汕優63”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頒發安全證書。
  五年后,這三張安全證書的有效期結束。同一批次的其他安全證書均是在2014年9月19日到期。也就意味著,今年還將有40個安全證書要到期。
  即便不是轉基因作物,作物品種獲得安全證書后,也要通過嚴格程序,以商業化為最終目標。這五年發生了什么,導致獲得了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主糧商業化之路“道阻且長”?官方發放“安全證書”意味著什么?
  安全證書是什么?
  獲得安全證書并不意味著準許轉基因作物商業化。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下稱《條例》)顯示,農業部下設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下稱“轉安委”),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待其評價合格后,農業部頒發安全證書。
  獲得安全證書并不意味著準許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只是第一步而已。隨后,轉基因作物還要進行品種審定,在獲得品種審定證書后,還要依次獲得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至此,轉基因作物才能允許進入市場。
  安全證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另一種是進口安全證書。前者主要是頒發給國內研發的轉基因品種,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個類別。上述三個轉基因主糧的安全證書就是此類。進口安全證書則是頒發給國外研發的轉基因品種。只有獲得進口安全證書才可以作為加工原料進口。
  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2002年),一次申請安全證書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過五年。
  既然是“生產應用”,商業化環節的阻力在哪里?中國農科院研究轉基因的專業人員李嵐(化名)稱:“所謂生產應用,從理論上講是可以生產了。但是由于我國農業部門的條塊管理,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由農業部的科教司負責,而種子局負責種子生產和銷售的行政管理和審批。因此轉基因作物要商業化,就又需要種子生產許可證、銷售許可證等一系列和種子生產、市場流通接軌的行政審批和資質。”
  獲得安全證書的過程相當嚴格。《條例》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一般應當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三個階段。生產性試驗,是指在生產和應用前進行的較大規模的試驗。結束后,可以向農業部申請領取安全證書。
  1999年和2004年,農業部相繼首次受理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申請,分別經過11年和6年的嚴格評價過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準為其發放安全證書。
  李嵐表示,進行安全評價的各個階段,種植規模逐漸放大,始終以試驗材料的食用安全性、環境安全性和材料本身的遺傳穩定性考察指標貫穿。“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才可以申請安全證書。獲得安全證書的育種材料獲得衍生品種后,還需要開展生物安全評價,然后進入生產性試驗。”李嵐說。
  品種審定卡殼
  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主糧卻一直卡在品種審定環節。概括來說主要是三方面問題,轉安委對轉基因主糧的品種審定時間過長甚至超過安全證書時效,轉基因主糧不允許參加區域試驗導致無法達到品種審定制度的要求,以及新的轉基因衍生品需要重新申請并獲得安全證書再進入品種審定程序,這些拖住了“商品化”的手腳。
  根據上述《條例》規定,要進行生產就要獲得生產許可證。不過取得生產許可證應當先“取得安全證書并通過品種審定”。這五年時間,轉基因主糧遲遲無法商業化就是卡在了“品種審定”這一環節。
  “品種審定”最早見于1989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試行)》。二十多年來,盡管審定辦法多次修訂,但是“品種審定”制度仍然保留。
  業內資深人士張顓(化名)表示,品種審定就是對新育成和新引進的品種進行區域試驗、生產試驗,評定其推廣應用價值和適應范圍,促進生產用種良種化、良種布局區域化。“這是沿襲下來的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現有的法律法則的基礎上,不論轉基因與否,要想進行商業化,都必須經過品種審定這一環節。”
  對于品種審定,農業部也多次要求加強品種審定環節監管。《條例》規定,在生產性試驗結束后,未取得安全證書,擅自將農業轉基因生物投入生產和應用的,將由農業部責令停止生產和應用,并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今年6月,農業部下發通知,未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生產應用證書的品種一律不得進行區域試驗和品種審定。嚴防轉基因品種冒充非轉基因品種進行審定。嚴防轉基因作物種子冒充非轉基因作物種子生產經營。
  張顓對本報記者表示,要通過品種審定,至少得5~6年。1年的預備試驗,2年的區域試驗。之后再進行一次生產對比,也就是生產試驗,需要1年時間。審定抗逆性好、高產穩產性的品種,還需要1年的認定。
  今年2月,《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下稱《辦法》)施行。《辦法》規定,轉基因農作物(不含轉基因棉花)品種審定辦法另行制定。但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未能在公開信息中找到這一“另行制定的辦法”。
  由于三張安全證書發放于2009年,參照2007年修訂的《辦法》,在品種審定的申請和受理階段,申請品種審定應當向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交申請書。與其他唯一不同的是,轉基因品種還應當多提交一項安全證書。
  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受理后,隨后便是進入品種試驗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具體試驗辦法由品種審定委員會制定并發布,但記者未查詢到具體辦法。
  2007年和2014年兩個版本的《辦法》,都沒有明確規定關于轉基因主糧通過品種審定的具體路徑和參照標準。
  李嵐稱,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并非最終生產應用的品種。在獲得安全證書之后,首要工作就是要推進雜交品種選育。“如果新品種獲得安全證書,可以參照品種認定程序執行,但是相關部門并未將常規作物的品種申(認)定的做法和轉基因作物品種的審定接軌,而且衍生品種申請并沒有獲得安全證書,因此沒有機會進入品種審定程序。”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也認為,轉基因水稻產業化最大的阻力在于政府無決策。他在2013年曾對媒體說,2009年曾有兩個品種的轉基因水稻獲得農業部安全證書,因外界反對聲音,農業部并沒有為其建立一套程序,一套如何評審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推進的辦法。
  事實上,轉基因主糧是不能參加區域試驗的。相關法律及文件明確,“要對參加區域試驗的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品種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一經發現,立即終止試驗并按照《辦法》等規定嚴肅處理。”
  張顓稱,目前安全證書到期的轉基因水稻、玉米無法通過品種審定,因為通過首先需要在增產、抗逆性等方面達到相關標準。
  張啟發也曾抱怨過這種品種審定制度。“中國品種審定過分強調增產,不增產就不給發證書。”
  轉基因棉花“突擊”商業化
  輿論爭議轉基因主糧商業化之時,官方宣布,中國此前已經批準并實現商業化的轉基因品種只有棉花、番木瓜。因為畢竟不是主糧,棉花、番木瓜轉基因產品的爭議相對較小。
  當然,對于棉花來講,批準商業化有其時代背景。1990年代,中國大部分棉產區遭遇棉鈴蟲災害,遭受嚴重損失。從1991年起,轉基因抗蟲棉研究正式啟動。199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正式批準轉基因抗蟲棉商業化生產。
  可是,涉及轉基因生物安全的《條例》于2001年5月才正式公布并施行。
  張顓稱,作為特例,轉基因棉花的商業化路徑對水稻、玉米來講并沒有參考價值。
  作為堅定的挺“轉”人士,李嵐稱,盡管我國多地農村還有食用棉子油的習慣,但是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棉花是非食用作物,主要使用其纖維。
  除此以外,輿論環境也日益復雜。李嵐說,當然,爭論轉基因是否安全,這種討論本身無害,但是反“轉”人士造謠生事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卻難以消除,從而也影響到決策部門和決策者。
  記者多次致電轉基因番木瓜團隊負責人,試圖聯系對方,但是對方均因擔心當前輿論場觀點多元予以拒絕。
  未來轉基因玉米成科研方向
  今年6月,農業部發布《轉基因重大專項2015年度課題申報指南》(下稱《指南》),《指南》有兩個方向,即抗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研究、轉基因產品風險交流及評估技術研究。申報還要求“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范圍的不予受理”。
  換句話說,農業部發布的這個《指南》無疑也意味著轉基因玉米將是未來科研的主要方向。
  根據《指南》,抗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研究的經費安排是,“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5000萬元,申報單位需按1∶3提供配套資金。”也就意味著,一旦項目申請成功,每個課題將最多獲得2億的科研經費。
  機構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伴隨城鎮居民對肉食的消費不斷增加,主要用于飼料的玉米需求也隨之大增。農業部想要用轉基因的技術來增加產量,還要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除此以外,考慮到水稻主要用于食用,因此轉基因水稻推進遭遇較大阻力。但是從主要作為飼料作物的玉米著手的話,遭受的非議就會少一些。上述機構研究人員稱,因此農業部轉基因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玉米。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