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信用卡通過預授權套現產生的原因,首先是持卡人有資金需求,其次是不法商戶有利益追求,第三則是個別發卡銀行為增加交易額而默許“套現”,收單方追求回傭 ]
監管部門對支付機構的監管節奏似乎在加快。
坊間傳聞,9月10日下午,央行下發針對匯付天下、富友、易寶、隨行付四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處罰意見。按照最終落定的處罰結果,匯付天下一年內將有序退出15個省市的現有收單業務,富友及易寶將撤離7個省的收單業務,隨行付將撤離5省2市的收單業務。
一位涉事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肯定了上述處罰,并稱央行不久或對外公開此信息。
處罰或不止4家
有消息稱,該處罰意見針對的四家機構因年初預授權違規事件在今年4月已被叫停發展新商戶。“所列省市之外的地區繼續停止發展新商戶,并對所有存量商戶和受理終端按規定進行全面清理。”
上述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本報記者稱,受到處罰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或許遠不止這四家。
早在今年3月,部分支付機構收到《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銀行卡預授權風險事件的通報》,通報內容顯示,10家收單機構存在未落實特約商戶實名制、交易監測不到位、風險事件處置不力等問題。
10家支付機構分別是:銀聯商務、廣東嘉聯、易寶支付、卡友、隨行付、盛付通、富友等。央行要求,其中八家公司全國范圍內停止線下收單接入新商戶。這八家支付公司分別為:匯付天下、易寶支付、隨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睿通。另有兩家需要自查企業,分別為銀聯商務和廣東嘉聯。
市場普遍認為,央行的處罰始于年初爆出的信用卡利用預授權套現。今年年初,浙江、福建等省部分持卡人通過向信用卡內存入大額溢繳款,利用預授權完成交易需在預授權金額115%范圍內予以付款承兌的業務特性,與部分支持預授權類交易的特約商戶勾結,合謀套取發卡銀行額外信用額度。因涉案金額較大,或涉百億,引起了央行和銀監會的關注。
一位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于信用卡通過預授權套現產生的原因,首先是持卡人有資金需求,其次是不法商戶有利益追求,第三則是個別發卡銀行為增加交易額而默許“套現”,收單方追求回傭。
監管政策呼之欲出?
時隔5個月,央行再度規范第三方支付。一位涉事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具體監管標準和細則尚未出臺,所以機構對監管紅線把握難以揣測,期待能早日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以對行業形成規范。
第三方支付機構規模近年來不斷擴大。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人民銀行核準支付機構共計250家,全年業務規模達334億筆,金額17萬億元,日均近1億筆,筆均523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4)》顯示,2013年,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到16萬億元。
日前,央行副行長劉士余針對支付機構監管曾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零售支付中發揮重要作用。政府對支付服務市場實施管理,重在規范業務流程、防范各種風險和保護消費者權益,而非設定具體額度。人民銀行鼓勵支付服務市場發展創新的立場、方向和政策是一貫的。針對創新性支付服務實施新的政策前,一定會在監管部門、支付機構、消費者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統籌規劃,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最終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