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在北京大學國發院舉行的新常態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下滑并不是內部體制機制的原因,主要受國際外部格局影響,目前世界經濟也步入了新常態,而海外并購將會給中國企業無限的發展空間。
? ? ?世界經濟步入新常態
? ? ?“從美國經濟來看,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9%,今年可能達到2.1%。失業率目前降低到6.3%,如果看勞動參與率,失業率達到10%甚至更高。”林毅夫說。
? ? ?歐洲2012年經濟第二次出現負增長,2013年是-0.4%,今年原預計會好一點,但上半年情形又不好了,所以歐洲今年增長率可能在1%以下,比應有的3%的增長率低了不少。
? ? ?而亞洲部分國家,比如韓國2010年經濟增速是6.3%,2013年只有2.8%。新加坡2010年增速是14.8%,2011年剩下5%,2012年只剩下1.3%,2013年是3.7%。“經濟增長的總態勢是一樣的,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現在趨于常態中,經濟增長疲軟,消費增長也慢。”林毅夫說。
? ? ?林毅夫分析,發達國家盡管在低增長、高失業的情形下,金融市場的投資卻較大。歐洲中央銀行此前宣布繼續放寬貨幣政策,希望降低利率,來刺激投資或鼓勵消費,使經濟不會繼續往下。而美國、日本則推出寬松貨幣政策來對沖。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沒辦法給國內的結構性改革創造必要的空間,結果就是經濟長期疲軟,失業率會長期高。貨幣政策會長期寬松,利率非常低。而在金融市場上的投機非常多,泡沫會很大,風險非常高。
? ? ?國內企業依靠并購和技術潛力
? ?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林毅夫認為,中國2014年可以達到年初提出的7.5%左右的增長目標。因為是中等發達國家,即使現在的產業過時還可以進行產業升級和投資,基礎設施、高速公路和鐵路、港口建得多,城市內部地下管網還有投資機會。城市化、改善環境也要投資。不僅政府有錢,老百姓也有錢,儲蓄率高達50%。“我們有能力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靠啟動內需來維持7.5%左右的經濟增長。除了產業升級和投資以外,還要依靠技術潛力。”
? ? ?在他看來,未來5年或是更長的時間,中國經濟應該在7%到7.5%的增長區間中。這給予了中國企業家海外并購的機會,前提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研發、互聯網、基因工程、納米、新能源,都給了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海外并購這塊會給企業無限的發展空間,并購以后就不用在國內重復投資,比如像鋼鐵等。”
? ?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是因為具有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要在2020年工資水平翻一番,這些企業的工資將由月薪5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大量加工型企業將會失去競爭優勢。“應該像日本那樣,出口服裝、玩具、制鞋的企業,可以留下少數企業,留下兩端去做品牌、營銷和研發,大量加工的部分必須轉移到海外。”林毅夫說。
? ? ?勞動密集型企業應轉移到哪些地方呢?有人會想到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再遠一點是孟加拉。中國的體量很大,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制造業開始,加工開始轉移,整個制造業的人數是970萬人。20世紀80年代,韓國雇傭的人數制造業是230萬;中國臺灣不到200萬人,香港100萬人;新加坡有50萬人,中國大陸是1.5億人。
? ? ?“世界上有哪個地區能承接中國1.5億人的制造業轉移?電子加工業還有1000多萬人。我認為是非洲,非洲現在有10億人口,絕大多數是年輕的勞動力。”林毅夫表示:“這跟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情形完全一樣,當時有10億勞動力,大部分在農村,而且是年輕勞動力。非洲目前的工資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但是到非洲去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對非洲太不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