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鋼鐵產能過剩、鋼材價格長期低迷的大環境下,我國鋼材出口總量卻逆市上揚。普氏能源資訊提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國鋼材出口達到4907萬噸,同比增長36.9%。預估今年我國鋼材出口將是2003年以來的新高。不少業內人士因此對鋼鐵業的未來產生了樂觀看法:既然國內產能過剩,那把過剩產能出口到海外,就萬事大吉了,既能化解過剩產能,還能穩定國內鋼企的發展態勢。
? ? ?真的如此么?在國內鋼鐵市場哀鴻一片之時,來自海外的訂單紛至沓來,“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理應慶賀一番。事實上,面對巨大的出口市場,國內鋼企卻是有苦難言。
? ? ?首先我國鋼材在國際市場上價格非常低。今年7月份,鋼材出口價為786美元/噸,而進口價為1285美元/噸。鋼鐵市場出現了“進出口價格倒掛”的現象,并且價差擴大到了2013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
? ? ?正因為巨大的價差存在,使得鋼企在出口市場上頻頻遭遇貿易摩擦,而且貿易摩擦地正在由過去的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就連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的鋼材“不滿意”。
? ? ?價格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鋼鐵市場長期存在質量不高且不穩定的問題。2011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所產粗鋼中,有61.1%屬于普通質量鋼,中低檔產品占主流,部分產品現行標準僅為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 ? ?當然,鋼材質量難以提升,背后包括礦石質量、煉制水平、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
? ? ?不能緊跟市場形勢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鋼鐵國企與外國同類企業之間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中國的鋼企往往所在地或鄰近地區擁有多個自有礦區。目前沒有自有礦區的只有市場化程度高的寶鋼。
? ? ?自有礦區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因為在計劃經濟年代,國有鋼企為更加便捷地獲取原材料,而采取自產自煉的模式,擁有從礦石開采到最后鋼材制成的完整產業鏈。但到了國際市場上,企業自有礦區的鐵礦石質量不見得優于海外,雖然礦山近在眼前,但綜合開采成本也不見得比從海外購入礦石的采購和運輸成本更低。
? ?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企業也無力將礦區等附帶產業包袱甩掉。這就是為何即便產能過剩,明知虧損,鋼鐵企業還在繼續生產的原因這一。
? ? ?與其它行業不同,我國大部分鋼鐵國企,同時也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既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也是當地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因為鋼企往往能吸引大量就業,并由此在當地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壓縮產能、甚至淘汰部分鋼企,都會對當地的GDP產生較大影響。而且不論是壓縮產能還是淘汰企業,都將涉及人員安置、土地廠房再利用、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棘手問題。
? ?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鋼鐵產能過剩問題“越壓越多”。今年1~8月,全國鋼材產量74210萬噸,同比增長5.4%,而鋼材的平均價格也從2012年全年的4468元/噸跌至今年上半年的3212元/噸,陷入惡性循環。削減產能呈現出“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態勢,一個地方削減了,而其它地方卻在增加,甚至增加的部分,不見得比削減的部分更加環保高效。
? ? ?換言之,如果想打破現在的惡性循環,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產業升級依然是國內鋼鐵企業的主要方向。而這有賴于建立健全合理的鋼鐵產能退出機制。在國內鋼材短期需求不振的前提下,海外市場的確是鋼企突圍方向之一。但問題是,如果想在海外市場上占據更多話語權,拼的不能是數量,而是質量。
? ? ?要知道,目前與我國鋼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并不僅有同屬東北亞鋼材貿易圈的日、韓兩國,其他東盟國家也正在發展自己的鋼鐵產業。
? ? ?對于國內鋼企而言,縮減低品質鋼材產能,提高高品質鋼材比例,實現轉型升級,才是破解當下鋼材市場一系列瓶頸和矛盾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