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新常態”后的第一年,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不斷發酵。
《第一財經日報》梳理多家機構研究報告發現,機構普遍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于2014年,但不至失速,增速大約在7%至7.2%區間。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國務院批準了300個2015年開工的基建項目,投資超過7萬億元。
截至本報記者發稿,此說法并未得到官方明確回復。但國家發改委此前曾明確糧食、交通等七大領域成未來投資重點和方向。
本報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認為,短期看投資需要發揮關鍵作用,但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已不在此,加快改革和結構調整才是順利轉型升級的關鍵。
有效投資托底
目前,外需難以顯著提升,消費總體平穩。在投資因制造業產能過剩及創新技術相對不足、房地產庫存較高、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制約等因素下,中國經濟下行的隱憂延續到了新的一年。
德意志銀行更于近日下修中國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預期至6.8%,此前料增長7.1%。
盡管下行隱憂如影隨形,但政府在長期和短期兩條線上推出的眾多措施也讓市場有了期盼。
據媒體報道,國務院去年底已批準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的七大類基礎設施項目,其中今年投資超過7萬億元。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這七大類投資包含400多個項目,今年開工項目預計約300個,旨在通過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確保投資繼續對今年經濟增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官方人士昨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并未回應10萬億元的說法,但肯定未來政府將會下大力氣投資薄弱基礎設施環節,并表示此番投資將更注重有效性,同時發揮多種融資渠道效應。
國家發改委此前披露消息顯示,“七大工程包”分別為糧食水利、交通、生態環保、健康養老服務、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清潔能源、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
從國家發改委此前解讀的糧食水利、交通、生態環保等4個工程包來看,這些工程主要集中在基建領域。
本報記者初步統計,國家發改委2014年所批復的鐵路、公路、機場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投資總額已達15629.22億元。僅去年10月以來,發改委就分十個批次批復了約50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3000億元。
本報記者還從多渠道獲悉,這些項目的投資資金早期主要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銀行貸款,但鼓勵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青對本報記者稱,市場對于投資不必過分緊張和過度解讀,基建領域等有效投資不但不會造成產能過剩,同時有助于調整區域經濟結構,也是補短板的需要。
三大領域發力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新常態下,更應該關注長久的發展引擎所在。總體來看,新興消費、產業結構調整和金融方面的調控被認為是應對經濟下行的最有效抓手,也是年內的施政重點。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但內需大市場是我國最突出的優勢,通過改革釋放內需可以支撐未來10年7%左右的可持續增長。
2014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4%,拉動GDP增長4 個百分點,已經超過了投資和凈出口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隨著網絡消費等新興消費業態的發展,預計這一領域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將持續顯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培林則認為,當前“下行壓力”的說法有一定的誤導性。應該說當前經濟增速放緩是規律性現象,是在趨向于新的潛在增速。新常態下市場力量推動的產業升級,已經在接棒原來的主導產業。
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6.6%,繼續提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3個百分點。
從具體產業來看,截至2014年11月,石油加工、化工、建材、鋼鐵和電力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明顯回落。但制造業內部高技術、高附加價值、低能耗的產業部門卻在繼續快速增長,大部分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接近10%,不少還超過10%。
2014年隨著央行降息,貨幣政策的走向又引發持續猜想。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中國經濟年會(2014~2015)”上透露, 2015年發改委重點改革的內容包括加強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建設、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加快價格改革、建立健全規范高效的財政金融體制等。
多家機構認為,2015年貨幣政策仍具備很大的放松空間。當前,無論是應對經濟下行的風險,還是回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訴求,適度放松貨幣政策都十分必要。
機構認為,未來貨幣政策走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持續下行,必然要求貨幣政策發揮托底作用;二是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貨幣政策需繼續發力。
中投證券認為,宏觀經濟的“底線”思維要求至少在2015年上半年應維持較寬松的貨幣環境。
民生證券指出,與企業的盈利水平相比,目前的融資成本顯得過于昂貴,私人部門投資有加速萎縮的風險,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緊迫性仍強。與此同時,低通脹導致實際利率被動上升,為放松貨幣政策預留了充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