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通報2014年煤炭行業發展情況時透露,預計全國煤炭全年產量同比下降2.5%左右。這次產量下降,是2000年以來的頭一回。
價格大幅下滑 利潤下降四成
七成企業陷入虧損
對于2014年煤炭行業的生存狀態,中煤協副會長姜智敏言簡意賅地描述道:在市場需求不旺、產能建設超前、進口規模較大等多重因素影響下,2014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庫存增加、價格下滑、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整個行業運行形勢嚴峻。
價格是市場的信號燈。2014年,我國煤炭市場價格從年初開始大幅下滑,直至10月份以后才小幅回升。中國煤炭價格指數年初為161.8點,年末達到137.8點,離年初水平相距甚遠。
價格起不來,效益上不去。據中煤協介紹,去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74萬億元,同比下降6.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4.4%。企業虧損面更是超過了70%,虧損額同比增長61.6%。大部分煤炭企業經營困難,一些企業減發、欠發工資問題突出。
回顧過去14年,煤炭產量增量曾在2011年達到最高峰,全年增產2.85億噸。從2012年開始,煤炭市場寒意漸濃。2012年當年,增量縮至1.3億噸,2013年降至0.3億噸,直至2014年,增量終于成了負數。
經濟增速放緩 能源結構調整
煤炭減產在所難免
煤炭減產,與需求不旺密切相關。
一方面,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主要耗煤行業的產品產量增幅都在下降。據測算,去年電力、鋼鐵、建材三個“用煤大戶”的耗煤量分別同比下降了3.4%、1.4%和1.1%。
另一方面,在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費的“版圖”也在逐步收緊。國家能源局等部委提出,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要控制在62%以內。而據估算,2014年,這一比重已從66%降至64.2%;同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則從2013年的9.8%提升到11.1%。
與此同時,我國煤炭產能的供給存在明顯的超前和過剩。中煤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張宏告訴記者,我國現有煤礦的實際產能在40億噸左右,在建產能10億噸以上,煤炭產能過剩十分突出。
大量進口煤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國產煤的生存空間。“我國跟世界上主要產煤國家相比,煤炭資源的條件算是中等偏差,開采成本較高,價格也相對較高。”張宏說。2011年以來,我國煤炭凈進口量已連續4年超過2億噸。2014年,全國進口煤炭29122萬噸,雖比2013年下降了10.9%,但仍占到國內煤炭消費的8%。在全球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的全局下,今后的煤炭進口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對煤炭行業來說,依靠數量、速度的粗放發展方式已經結束了,上項目、鋪攤子、擴規模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靠產量增加、價格上漲來提升效益的階段也已經過去了。”張宏分析道。
進入2015年,煤炭行業走進了更嚴苛的生存環境:1月14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了《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魯4省市累計煤炭消費量減少8300萬噸;1月20日,產煤大省山西決定,2020年前原則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資源,除關小上大、減量置換外,不再審批建設新的煤礦項目,嚴格控制煤炭產能。
對于2015年的煤炭市場,中煤協的判斷是:供大于求態勢難以根本改變,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行業運行形勢依然嚴峻。
下行壓力增大 矛盾愈發凸顯
行業脫困出路在哪
需求增速日漸放緩、過剩產能與庫存面臨消化難題、環境制約逐漸增強……新形勢下,煤炭企業日子并不好過。
展望未來,先得認清眼前。“前幾年的高速發展,掩蓋了煤炭行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便逐步凸顯,今后還可能更加突出。”對這些矛盾,姜智敏列舉道: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2014年底,全國煤礦數量1.1萬處。小煤礦數量多、產量低,安全事故占了七成以上。其次,人多效率低的問題依然突出。2013年底,我國煤炭產業人均產量只有602噸/年,與美國和澳大利亞人均產量1萬噸相比,差距依然較大。此外,行業發展不平衡加劇。
出路在哪里?
“煤炭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調整產業布局,積極參與國家大型煤電基地和煤電通道等建設,積極配合實施國家推進行業脫困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優化產品結構來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找準新的發展機遇。”張宏認為,煤炭企業要更多依靠質量、效益、潔凈發展,更多依靠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更多依靠深化市場化改革。
中煤協也表示,面對經濟新常態、適應能源革命的新要求,煤炭行業必須堅持推進轉型,比如推進煤炭科技創新發展,促進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促進行業發展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發展,促進煤炭產品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等。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的主體地位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經過轉型調整,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展望未來,姜智敏說道。
價格大幅下滑 利潤下降四成
七成企業陷入虧損
對于2014年煤炭行業的生存狀態,中煤協副會長姜智敏言簡意賅地描述道:在市場需求不旺、產能建設超前、進口規模較大等多重因素影響下,2014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庫存增加、價格下滑、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整個行業運行形勢嚴峻。
價格是市場的信號燈。2014年,我國煤炭市場價格從年初開始大幅下滑,直至10月份以后才小幅回升。中國煤炭價格指數年初為161.8點,年末達到137.8點,離年初水平相距甚遠。
價格起不來,效益上不去。據中煤協介紹,去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74萬億元,同比下降6.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4.4%。企業虧損面更是超過了70%,虧損額同比增長61.6%。大部分煤炭企業經營困難,一些企業減發、欠發工資問題突出。
回顧過去14年,煤炭產量增量曾在2011年達到最高峰,全年增產2.85億噸。從2012年開始,煤炭市場寒意漸濃。2012年當年,增量縮至1.3億噸,2013年降至0.3億噸,直至2014年,增量終于成了負數。
經濟增速放緩 能源結構調整
煤炭減產在所難免
煤炭減產,與需求不旺密切相關。
一方面,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主要耗煤行業的產品產量增幅都在下降。據測算,去年電力、鋼鐵、建材三個“用煤大戶”的耗煤量分別同比下降了3.4%、1.4%和1.1%。
另一方面,在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費的“版圖”也在逐步收緊。國家能源局等部委提出,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要控制在62%以內。而據估算,2014年,這一比重已從66%降至64.2%;同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則從2013年的9.8%提升到11.1%。
與此同時,我國煤炭產能的供給存在明顯的超前和過剩。中煤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張宏告訴記者,我國現有煤礦的實際產能在40億噸左右,在建產能10億噸以上,煤炭產能過剩十分突出。
大量進口煤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國產煤的生存空間。“我國跟世界上主要產煤國家相比,煤炭資源的條件算是中等偏差,開采成本較高,價格也相對較高。”張宏說。2011年以來,我國煤炭凈進口量已連續4年超過2億噸。2014年,全國進口煤炭29122萬噸,雖比2013年下降了10.9%,但仍占到國內煤炭消費的8%。在全球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的全局下,今后的煤炭進口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對煤炭行業來說,依靠數量、速度的粗放發展方式已經結束了,上項目、鋪攤子、擴規模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靠產量增加、價格上漲來提升效益的階段也已經過去了。”張宏分析道。
進入2015年,煤炭行業走進了更嚴苛的生存環境:1月14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了《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魯4省市累計煤炭消費量減少8300萬噸;1月20日,產煤大省山西決定,2020年前原則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資源,除關小上大、減量置換外,不再審批建設新的煤礦項目,嚴格控制煤炭產能。
對于2015年的煤炭市場,中煤協的判斷是:供大于求態勢難以根本改變,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行業運行形勢依然嚴峻。
下行壓力增大 矛盾愈發凸顯
行業脫困出路在哪
需求增速日漸放緩、過剩產能與庫存面臨消化難題、環境制約逐漸增強……新形勢下,煤炭企業日子并不好過。
展望未來,先得認清眼前。“前幾年的高速發展,掩蓋了煤炭行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便逐步凸顯,今后還可能更加突出。”對這些矛盾,姜智敏列舉道: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2014年底,全國煤礦數量1.1萬處。小煤礦數量多、產量低,安全事故占了七成以上。其次,人多效率低的問題依然突出。2013年底,我國煤炭產業人均產量只有602噸/年,與美國和澳大利亞人均產量1萬噸相比,差距依然較大。此外,行業發展不平衡加劇。
出路在哪里?
“煤炭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調整產業布局,積極參與國家大型煤電基地和煤電通道等建設,積極配合實施國家推進行業脫困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優化產品結構來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找準新的發展機遇。”張宏認為,煤炭企業要更多依靠質量、效益、潔凈發展,更多依靠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更多依靠深化市場化改革。
中煤協也表示,面對經濟新常態、適應能源革命的新要求,煤炭行業必須堅持推進轉型,比如推進煤炭科技創新發展,促進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促進行業發展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發展,促進煤炭產品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等。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的主體地位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經過轉型調整,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展望未來,姜智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