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農村工作會議聚集產業化發展 欲搭農產品電商“順風車”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在多省先后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成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注腳。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8日,已有山西、湖北、甘肅、河南、江蘇、浙江、內蒙古及福建等多省份先后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梳理會議信息,農業發展進入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新常態已成為多省份共識,在應對舉措中,多省份選擇了在2015年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打造“產業鏈”、“價值鏈”與加工業。
對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倚重亦給電子商務帶來機遇。在新疆、內蒙古等多省(區)的農村工作會議中,都提出了發展農產品電商帶動產業化發展的方案。
資源趨緊成“新常態”
農業資源趨緊,成為擺在各省份農業工作面前的“緊箍咒”。
1月22日,湖南省副省長張碩輔在湖南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湖南省成本價格“天花板”的情況和全國一樣,但農業資源的“緊箍咒”比全國還要緊:湖南人均耕地少,只占全國的2/3,污染比較嚴重,部分地區的環境壓力已達極限。
梳理多省份農村工作會議內容,農業發展面臨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制約兩道“緊箍咒”的新常態已成為多省份共識:生態環境受損嚴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倒逼農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這也是倒逼出來的改革措施,因為在此前十多年里,農業領域甚少如此高調地提及‘調結構’,”一位農業部人士此前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過去經驗來看,‘調結構’,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如今再提‘調結構’,中央是極為謹慎的,一再提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從地方農村工作會議內容來看,保障糧食安全也是不變的議題”。
加工業與電商進軍農業
資源環境雙重壓制之下,農業發展方式亟待轉變,加工業為多省份農業發展所倚重。
在山西、湖南等多省農村工作會議中,均提出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攻方向。對于已擁有較高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湖南而言,今年的工作安排則是加速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振興規劃,培育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輻射力強的龍頭企業將獲大力支持。
此外,“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策略下,農產品電商亦迎來機遇。
在新疆、內蒙古等多省(區)的農村工作會議中,都提出了發展農產品電商帶動產業化發展的工作方案。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提出,2015年內蒙古將構建“電商平臺+直銷中心+零售體驗店”一體化的農畜產品宣傳、展示、銷售平臺,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牧業。
新疆則在其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2015年將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形成農產品電子交易、網上購銷、在線支付、快遞配送等協同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鏈,利用大數據建立新型物流系統,推動新疆特色農副產品營銷。
2014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大數據、云計算、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廣和運營上展開深層次合作。
“我們在新疆調研時,看到了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并存發展”,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高級專家張瑞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方面可以用工業化的方式,規模化、精細化地生產最優質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廣大農戶在延續著最傳統的耕作方法,而電子商務可以使兩類農產品都可以對接到千家萬戶,信息化的流通體系包容了工業化和農業化的不同生產方式,有效地滿足了社會化大市場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