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詢價)再度刷新上周五創下的28個月新低,逼近跌停。
Wind數據顯示,截至收盤,人民幣對美元即期(詢價)最低貶至6.2740,距相對中間價2%的跌停位僅3個基點。
昨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貶值38個基點,報6.1513,創2014年11月10日以來的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并再創兩年多新低的同時,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也創出2012年10月以來最低。海外投行美銀美林表示,人民幣“競爭性貶值的風險已經明顯而現實”。
此外,國內某銀行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中國資本跨境流動逐漸放開的背景下,降息會導致資本加速外流,人民幣會承受貶值壓力。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當前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
節后四度逼近跌停
2月28日,央行宣布自3月1日起對稱降息0.25個百分點,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降息之后,我們認為人民幣匯率會雙向波動,略有貶值,但風險可控。”民生證券宏觀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指出,基本面是不支持人民幣大幅貶值的。
管清友認為,從經常賬戶看,中國貿易結構以加工貿易為主,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將直接擴大經常賬戶順差;從資本金融賬戶看,考慮到歐元區多數國家都已降至負利率,全球央行競相寬松,中國的無風險資產收益率與主要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利差空間,再加上政府對經濟還是存在底線思維,這實際上是為套息資金提供了擔保,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此次降息后的首個交易日(3月2日),在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詢價)再次逼近跌停,最低距離跌停位僅3個基點。實際上,春節后,即期匯率已連續4個交易日逼近跌停。
專家:貶值風險可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自2014年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即期(詢價)已經累計貶值超過2.61%。但這一數字仍優于其他大多數亞洲貨幣。同一時期內,新加坡元等則貶值6%左右,而代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人民幣實際指數(CNYR)累計上漲了5.01%。
對此,美銀美林分析師稱,人民幣貶值只屬于尾部風險,預估2015年人民幣貶值10%的可能性為30%。美銀美林分析師Claudio Piron日前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人民幣“競爭性貶值的風險已經明顯而現實”。
管清友則認為,盡管人民幣會略有貶值,但風險可控。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在今年內不會成為掣肘貨幣寬松的一個因素。全球央行大放水乃大勢所趨,中國貨幣寬松與否還是主要取決于國內經濟運行狀況。
招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也認為,人民幣匯率料不會有大波動,仍將視中間價而定,美元遠期升水有回落空間。“如果不出現經濟超預期的惡化,匯率應該不會大動,還是以穩定,以雙向波動為主。實際上,如果匯率是市場化的,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就已經釋放完了。”《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日前撰文指出,我國將繼續呈現“經常項目收支基本平衡、跨境資本流動雙向波動”的國際收支格局。2015年,國內外宏觀環境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會加大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波動性。“在‘不可能三角’(即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獨立和匯率穩定)中,中國此前一直選擇固定匯率制度,放棄跨境資本流動,因而貨幣政策獨立性相當強。而在目前中國資本跨境流動逐漸放開的背景下,降息會導致資本加速外流,人民幣將承受貶值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只要中國仍想保持相對固定的匯率,資本外流就會導致外匯占款減少。”某商業銀行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上述商業銀行分析人士進一步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推進,中國式降息的尷尬可能會不斷重演,甚至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