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預計,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增加值增速達到7%左右,但仍需重點關注增速較快下滑、產能過剩、通貨緊縮、利潤率下降和創新動力不足等風險和問題。
《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發布暨“中國制造2025”研討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民郵電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張延川主持會議。《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十個行業協會并特邀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編寫的第四部系列年度報告。報告包括綜合篇、行業篇、區域篇和專題篇等四大部分。
綜合篇指出,“中國制造2025”這一戰略規劃事關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更關乎中國制造業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仍是并將繼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擔負著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關鍵責任。
“行業篇”認為,2015年我國十大重點行業增長將基本保持穩定,其中,石油和化工行業、機械工業和醫藥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將分別達到7%、8%和12-13%左右,汽車產銷量增長7%左右。區域篇分析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對工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以及2014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統計分析報告。
“專題篇”聚焦全球制造業增長、發達國家經濟動態、新一輪對外開放、金融改革、互聯網金融、污染防治等熱點、難點問題,分析其對中國工業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制造2025” 主題是創新發展,主線是兩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著力點是基礎能力和集成水平,要準確把握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要求,實施“三步走”戰略,用三個十年的時間,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未來將推進九項重點任務、實施五項重大工程、發布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中國制造2025”里面主要是一些綜合性的政策,近期工信部將牽頭以1+X的形式具體落實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則強調,工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未因占比下降而減弱,且如果按不變價看,工業占比并未下降,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工業仍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工業增長低于工業經濟,但總體來講工業經濟增長緩中趨穩,工業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發布了2014年全國工業百強縣(市)。2014年工業百強縣(市)分布于19個省份,其中,山東23個,江蘇19個,浙江 12個,河南8個,福建、遼寧各7個,內蒙古、湖南、河北各4個,陜西、湖北各2個,安徽、新疆、天津、四川、山西、江西、吉林、廣東各1個。東、中、西部地區工業百強縣(市)分別占總數的74%、18%和8%。我國工業百強縣(市)的發展水平與國家及各省份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基本一致。90%的工業百強縣(市)均位于優先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
《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發布暨“中國制造2025”研討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民郵電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張延川主持會議。《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十個行業協會并特邀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編寫的第四部系列年度報告。報告包括綜合篇、行業篇、區域篇和專題篇等四大部分。
綜合篇指出,“中國制造2025”這一戰略規劃事關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更關乎中國制造業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仍是并將繼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擔負著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關鍵責任。
“行業篇”認為,2015年我國十大重點行業增長將基本保持穩定,其中,石油和化工行業、機械工業和醫藥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將分別達到7%、8%和12-13%左右,汽車產銷量增長7%左右。區域篇分析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對工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以及2014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統計分析報告。
“專題篇”聚焦全球制造業增長、發達國家經濟動態、新一輪對外開放、金融改革、互聯網金融、污染防治等熱點、難點問題,分析其對中國工業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制造2025” 主題是創新發展,主線是兩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著力點是基礎能力和集成水平,要準確把握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要求,實施“三步走”戰略,用三個十年的時間,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未來將推進九項重點任務、實施五項重大工程、發布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中國制造2025”里面主要是一些綜合性的政策,近期工信部將牽頭以1+X的形式具體落實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則強調,工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未因占比下降而減弱,且如果按不變價看,工業占比并未下降,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工業仍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工業增長低于工業經濟,但總體來講工業經濟增長緩中趨穩,工業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2015年中國工業發展報告》發布了2014年全國工業百強縣(市)。2014年工業百強縣(市)分布于19個省份,其中,山東23個,江蘇19個,浙江 12個,河南8個,福建、遼寧各7個,內蒙古、湖南、河北各4個,陜西、湖北各2個,安徽、新疆、天津、四川、山西、江西、吉林、廣東各1個。東、中、西部地區工業百強縣(市)分別占總數的74%、18%和8%。我國工業百強縣(市)的發展水平與國家及各省份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基本一致。90%的工業百強縣(市)均位于優先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