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與上月持平,且連續三月處于擴張區間。
對此,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認為,這顯示經濟底部形態已基本形成,下行空間明顯縮小。不過,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滕泰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經濟正處于構筑底部的過程中,L型底部還不是特別穩固。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原材料庫存指數與產成品庫存指數從上月的“雙降”演變為本月的“雙升”,這一方面表明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對于未來數月前景相對樂觀;另一方面,又顯示產成品去庫存推進不理想,補庫存需求或將出現波折。
高技術制造業持續優于總體
從構成PMI的12個分項指數來看,與上月相比,新訂單、新出口訂單、購進價格、生產活動預期指數有所下降,其余8個指數均有所上升。在下降的指數中,購進價格、生產活動預期2個指數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上升的指數中,只有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超過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生產指數為52.3%,環比上升0.1個百分點,連續三月在52.0%以上;采購量指數為51.2%,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認為,這表明制造業生產穩步增長。在生產持續擴張的帶動下,企業采購意愿有所增強。陳中濤也表示,總體來看,最近兩個月PMI均保持在略高于50%的水平,顯示經濟底部形態已基本形成,下行空間明顯縮小,回升動能正在積聚,呈盤整蓄勢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高技術產業和消費升級相關制造業繼續保持擴張態勢。高技術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PMI分別為50.8%和51.5%,持續高于制造業總體水平。
與此同時,新訂單指數為50.7%,雖仍處擴張區間,但環比下降0.3個百分點。此外,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
對此,趙慶河指出,新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且與生產指數的差值有所擴大,新出口訂單指數也降至臨界點,這對企業下一步的生產將帶來不利影響。連平則表示,當前我國外部需求環境并未出現根本性改善,出口訂單波動在所難免。
滕泰認為,從PMI的總體波動情況以及庫存指數、原材料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的結構變化組合分析,應該看到中國經濟正處于構筑底部的過程中。“但是這個L型的底部還不是很穩固,雖然庫存指數和原材料指數有回升,但新訂單指數回升并不明顯。”
大企業PMI下滑明顯
雖然PMI連續三月處于擴張區間,但陳中濤特別提醒道,“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仍值得關注”。比如,傳統行業再度回落拖累了5月PMI的整體回升。
陳中濤指出,隨著市場形勢趨于轉好,今年前3個月,基礎原材料行業、高耗能行業呈回升態勢,其PMI指數達到50%以上。
陳中濤進一步表示,由于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市場新增需求很快被釋放的產能所稀釋,其PMI指數又回落到50%以下,整體降幅約為1個百分點。
此外,交行報告指出,分企業規模看,5月大型企業PMI再次環比下降0.5個百分點至50.5%,雖仍處于榮枯線上方,但連續兩個月明顯下滑值得警惕。
連平表示,受結構調整和去產能的影響,大型企業PMI下降比較明顯,隨著鋼鐵、煤炭、化工等行業去產能力度加大,對未來經濟運行可能形成一定的壓力。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非制造業PMI曾回調0.3個百分點至53.5%,而5月非制造業PMI又進一步降至53.1%。
從先行指標來看,5月非制造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從59.1%降至57.8%,表明非制造業PMI后續還有繼續下行可能。其中,除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繼續下行0.6個百分點外,建筑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更是大幅下降5.5個百分點。
對此,連平指出,這很可能與建筑企業對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及部分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控前景等擔憂有關。
在政策取向上,民生證券指出,3~4月是本輪經濟復蘇高峰,5月邊際效應減弱,但由于房地產和基建項目的投資慣性,經濟向下壓力不大;二季度仍將穩穩站在底線之上,再加上5月權威人士對“走老路”的否定,這意味著短期內政策寬松依然難有大動作。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權威人士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再定位”可以看出,未來我國的貨幣寬松將保持一定限度,并由偏寬松周期進入一段觀察期。
此外,黃劍輝進一步指出,貨幣政策在強調“穩健”的同時,也應避免“急剎車”和“矯枉過正”。在總量增長空間較小的情況下,需加快金融改革,疏通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從而有效降低制造業與非制造業的融資成本。
對此,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認為,這顯示經濟底部形態已基本形成,下行空間明顯縮小。不過,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滕泰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經濟正處于構筑底部的過程中,L型底部還不是特別穩固。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原材料庫存指數與產成品庫存指數從上月的“雙降”演變為本月的“雙升”,這一方面表明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對于未來數月前景相對樂觀;另一方面,又顯示產成品去庫存推進不理想,補庫存需求或將出現波折。
高技術制造業持續優于總體
從構成PMI的12個分項指數來看,與上月相比,新訂單、新出口訂單、購進價格、生產活動預期指數有所下降,其余8個指數均有所上升。在下降的指數中,購進價格、生產活動預期2個指數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上升的指數中,只有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超過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生產指數為52.3%,環比上升0.1個百分點,連續三月在52.0%以上;采購量指數為51.2%,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認為,這表明制造業生產穩步增長。在生產持續擴張的帶動下,企業采購意愿有所增強。陳中濤也表示,總體來看,最近兩個月PMI均保持在略高于50%的水平,顯示經濟底部形態已基本形成,下行空間明顯縮小,回升動能正在積聚,呈盤整蓄勢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高技術產業和消費升級相關制造業繼續保持擴張態勢。高技術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PMI分別為50.8%和51.5%,持續高于制造業總體水平。
與此同時,新訂單指數為50.7%,雖仍處擴張區間,但環比下降0.3個百分點。此外,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
對此,趙慶河指出,新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且與生產指數的差值有所擴大,新出口訂單指數也降至臨界點,這對企業下一步的生產將帶來不利影響。連平則表示,當前我國外部需求環境并未出現根本性改善,出口訂單波動在所難免。
滕泰認為,從PMI的總體波動情況以及庫存指數、原材料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的結構變化組合分析,應該看到中國經濟正處于構筑底部的過程中。“但是這個L型的底部還不是很穩固,雖然庫存指數和原材料指數有回升,但新訂單指數回升并不明顯。”
大企業PMI下滑明顯
雖然PMI連續三月處于擴張區間,但陳中濤特別提醒道,“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仍值得關注”。比如,傳統行業再度回落拖累了5月PMI的整體回升。
陳中濤指出,隨著市場形勢趨于轉好,今年前3個月,基礎原材料行業、高耗能行業呈回升態勢,其PMI指數達到50%以上。
陳中濤進一步表示,由于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市場新增需求很快被釋放的產能所稀釋,其PMI指數又回落到50%以下,整體降幅約為1個百分點。
此外,交行報告指出,分企業規模看,5月大型企業PMI再次環比下降0.5個百分點至50.5%,雖仍處于榮枯線上方,但連續兩個月明顯下滑值得警惕。
連平表示,受結構調整和去產能的影響,大型企業PMI下降比較明顯,隨著鋼鐵、煤炭、化工等行業去產能力度加大,對未來經濟運行可能形成一定的壓力。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非制造業PMI曾回調0.3個百分點至53.5%,而5月非制造業PMI又進一步降至53.1%。
從先行指標來看,5月非制造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從59.1%降至57.8%,表明非制造業PMI后續還有繼續下行可能。其中,除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繼續下行0.6個百分點外,建筑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更是大幅下降5.5個百分點。
對此,連平指出,這很可能與建筑企業對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及部分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控前景等擔憂有關。
在政策取向上,民生證券指出,3~4月是本輪經濟復蘇高峰,5月邊際效應減弱,但由于房地產和基建項目的投資慣性,經濟向下壓力不大;二季度仍將穩穩站在底線之上,再加上5月權威人士對“走老路”的否定,這意味著短期內政策寬松依然難有大動作。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權威人士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再定位”可以看出,未來我國的貨幣寬松將保持一定限度,并由偏寬松周期進入一段觀察期。
此外,黃劍輝進一步指出,貨幣政策在強調“穩健”的同時,也應避免“急剎車”和“矯枉過正”。在總量增長空間較小的情況下,需加快金融改革,疏通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從而有效降低制造業與非制造業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