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
因為中國消費者對外資奶粉品牌的熱情,在華一直專注上游原料奶業務的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也開始密謀進軍下游市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恒天然計劃今年在中國重推其自有嬰兒奶粉品牌“安滿”。此前,恒天然曾在中國銷售過一段時間的安滿,但銷售低迷并呈虧損狀態,之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因投資三鹿乳業被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恒天然開始收縮其業務鏈條,將其在廣州的生產線轉讓給了。
對于恒天然重啟中國嬰幼兒奶粉業務,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恒天然看到了中國當前投資市場的成熟以及良好的增長情況。”
近幾年,歐美等國嬰幼兒食品市場趨于飽和,而亞太市場發展前景及空間巨大,外資品牌紛紛加大對中國嬰幼兒食品市場的投入。去年四月,雀巢從達能手中搶下輝瑞旗下嬰幼兒奶粉品牌惠氏,也被認為是看重亞太尤其是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增長。
此外,恒天然還計劃在國內投建處理超高溫殺菌牛奶的工廠,目前其旗下常溫奶品牌田園已在部分城市推出。與嬰幼兒奶粉業務一樣,恒天然同樣是看上了國內高端液態奶市場的銷售增長,尤其是高端液態奶的高毛利率。
“中高端液態奶平均毛利率都在80%以上,”宋亮稱,“在蒙牛伊利將其做起來后,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如恒天然、明治、通用磨坊、丹麥阿拉都開始布局這一高增長和高毛利市場,明治已經開始在蘇州建廠,而德國歐德堡等外資品牌已經在大型超市、高端消費場所開始售賣,其市場份額也已經開始顯現。”
相比較其他外資品牌,本土生產后出口中國、中間環節成本較高的模式而言,恒天然的優勢在于其是在華為數不多有奶源的外資品牌,恒天然已在中國河北投資兩家大型牧場。
在進軍嬰幼兒奶粉、投建液態奶工廠背后,是恒天然打算逐步把旗下在華投資的兩個大型乳品農場建立一體化運營模式,即將來把終端奶源和縱深深加工聯系在一起,從飼料、養殖到原奶銷售形成一條體系,打通產業鏈上下游。
而此前,恒天然在中國投資方向主要是上游牧場,而此次被認為是恒天然在華投資戰略的轉變。“去年從全球到中國恒天然高管團隊都進行了更換,調整后對其發展戰略影響比較大,不再是著重短期情況,而是考慮長期增長潛力。”業內一名人士表示。
不過,對恒天然而言,在雅培、惠氏、多美滋等外資品牌奶粉已經瓜分了國內一二線城市市場份額的情況下,此時進軍嬰幼兒奶粉市場顯得有些晚到。對于恒天然在華重啟嬰幼兒奶粉業務,業內認為其風險不小。 “恒天然在產業鏈上的整體規劃比較混亂,總是處在猶豫的階段,沒有明確的方向和執行力,尤其是執行力比較差,恒天然在中國這么多年屬于蝸牛式前進。”上述業內人士認為。
“雖然雅培、多美滋、惠氏等四大外資品牌比較強勢,但任何一個廠家的市場份額都沒有超過20%,恒天然進來,從需求和容量上感覺是有基礎的。但是從營銷層面講,恒天然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知名度和美譽度,需要大量的營銷費用,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渠道利潤要求特別高,如果沒有特別了解行業的操盤手,進入的風險會非常大。”國內一家嬰幼兒奶粉品牌生產商負責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