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企業動態 » 銀聯欲借霸王新規分食30億手續費

銀聯欲借霸王新規分食30億手續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29 09:48  瀏覽次數:34
  稱遭支付寶等“綁架” “清剿”第三方支付直聯通道
  8月27日,中國銀聯(下稱“銀聯” )正意欲“招安”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第三方支付的帶頭大哥“支付寶”立刻反彈,通過微博宣布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由于該業務是支付寶唯一走銀聯通道的業務,這意味著支付寶與銀聯已徹底決裂。
  如今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場堪稱巔峰對決的戰爭。一方帶頭的是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年交易額達到萬億的級別;另一方則是央行下屬的國有企業,是國內人民幣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組織,幾乎所有的銀行卡上都印著其標志。
  這場戰爭天然地被看作是“創新對抗壟斷”,然而,點燃“戰爭導火索”的卻是銀聯自己。
  8月21日,銀聯一紙《關于進一步規范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下稱《議案》 )將整個第三方支付行業搞得風聲鶴唳,而銀聯自己也被推入“壟斷”的輿論漩渦中。
  其實,由于長期沒有競爭對手,銀聯憑借獨一無二的行業地位,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但現在第三方支付發展迅猛,已與銀聯產生直接競爭,彼此矛盾激化。
   面對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競爭,銀聯態度十分強硬,《議案》中,銀聯向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出了“最后通牒”,第三方支付機構要么委身于銀聯,全面接入銀聯網絡,要么中止與銀聯成員銀行的合作。
   雖然銀聯的理由很多,但核心似乎沒有離開利益的爭奪。因為銀聯多次提到了手續費、服務費等具體收益問題。“各主要成員銀行的此項手續費年損失超過30億元。”在兩個月前披露的《銀聯業管委[2012]17號關于規范與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合作的函》(下稱“17號文件”)中直陳銀行業“損失嚴重”。
  然而,利益之爭卻引起了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不滿,“為什么多年來線下支付沒有創新,而網上支付、移動支付創新不斷?正是因為壟斷將扼殺行業。”支付寶一名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稱,“現在某公司、組織發個文件,說我們以前做的都不對,按照他的要求來做,不按他的要求來做,就要罰款,甚至封殺。那么,第三方支付行業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銀聯壟斷根基受沖擊
   “核心問題在于第三方支付最近發展迅猛,已經與銀聯產生了直接競爭關系,彼此矛盾激化。”艾媒咨詢首席執行官張毅稱。
  據銀聯官方網站上介紹,銀聯成立于2002年3月,性質為“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卡聯合組織”。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之前,銀聯一直是中國境內發行的人民幣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組織,并擁有了近300家境內外成員機構。
   由于在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的背景下,憑借獨一無二的行業地位,銀聯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2003年央行頒布《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下稱《分配辦法》),其中規定,每筆收單交易的結算手續費根據“7:2:1”的比例分配,即發卡行占70%,收單機構占20%,清算機構(即銀聯)得10%。簡單來說,消費者每刷一次卡,銀聯都要從手續費中抽取10%。
   而據央行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第二季度,銀行卡消費業務筆數超30億筆,而金額則達到7.4萬億,其中跨行消費16.36億筆,金額5.58萬億,分別占銀行卡消費業務量的53.54%和75.16%。
  如果按“7:2:1”的比例分配,銀聯將從高達數萬億的銀行卡交易手續費中,獲得可觀收入與高速增長。
  銀聯的業績也印證了這點。根據可查的銀聯財務數據顯示,中國銀聯2009年營業收入已超過30億,截至2011年末,銀聯資產規模達到138億,營業收入約60億,凈利潤10.7億,規模較2002年成立之時增加了25倍。
  異常亮麗的業績為銀聯引來了大量“壟斷”的質疑。但當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出現,直接與銀聯形成競爭關系,影響到其業務體系。
   “如果四大商業銀行與拉卡拉這類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繞過銀聯渠道,那銀聯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張毅稱。第三方支付機構正從線上支付到銀行收單,逐漸向各種渠道擴張,比如快捷支付、手機支付、POS收單等,這樣發展下去勢必出現一個個“小銀聯”。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收入是收單手續費,交易規模越大,手續費收入越多;盡管從規模來看,銀聯在線下擁有絕對優勢,但在線上,銀聯還在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苦苦較勁”。
   7月份,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中,前三家支付機構占據整個市場79.6%的市場份額,這三家機構分別為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其份額分別為46.3%、20.3%和13.0%。
   這份標明“商密二級”的《關于進一步規范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經媒體報道后,引起軒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銀聯《議案》開宗明義就強調,“非金融機構通過和商業銀行直聯,大量違規開展銀聯卡支付及其他業務,嚴重損害了商業銀行與銀聯的商業利益和品牌利益。”
  “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豐富的商業模式相比,銀聯的收入就比較單一了,主要就是手續費。”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江蘇某商業銀行內部人士也向時代周報記者稱:“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完全可以直聯,并不存在技術障礙;但問題是銀聯不會放棄這部分的手續費收入。而且早期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銀聯的渠道才慢慢做大,而這些機構后來卻與一家一家銀行來談,達成直聯合作后就繞過銀聯。其實在銀聯研究,它們是在過河拆橋。”
   但針對“拆橋”說法,一名不愿具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相關負責人卻反駁,“第三方支付機構一直想跟銀聯合作,但在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初期,銀聯一直是拒絕我們的。所以我們只好直接跟銀行談。到后來這個行業成熟了,銀聯卻想雁過拔毛。”
  手續費每年損失30億
  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沖擊面前,銀聯處理方式十分簡單,就是將這些業務一并收入囊中。而且銀聯態度顯得相當強硬,在《議案》中只給出了兩個選擇,要么“非金融機構銀聯卡交易全面遷移至銀聯網絡”,要么“成員銀行停止向非金融機構新開通銀聯卡支付接口”。
  事實上,這份弄得風聲鶴唳的《議案》,銀聯方面已經經過了長期的處心積慮。
   銀聯在去年12月19日印發了“17號文件”。其提到:“各成員銀行應引導、推動、支持合作非金融機構盡快加入銀聯網絡,并督促其嚴格執行銀聯卡業務規則,不再與其他成員銀行就銀聯卡業務建立新的連接。”
  不過,成員銀行大多陽奉陰違,并沒有嚴格執行此項要求。半年后,銀聯在《議案》中直陳了上述行動失敗的原因,“一是非金機構規范工作在商業銀行內部牽涉業務條線較多,各自訴求不同,商業銀行內部沒有形成合力;二是,單個商業銀行和銀聯單獨落實難度較大,需聯合統一行動”。
   但現在銀聯已經立下了“軍令狀”,要“清剿”不聽使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
  《議案》給出了“最后通牒”:“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同步規范互聯網銀聯卡支付業務。”“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
   銀聯釜底抽薪,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卻只能在“屈服”或“出局”中選擇。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具備銀行卡收單業務資質(或獲得業務許可的)機構213家,其中支付機構54家;獲得網絡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支付機構,具備開展收單業務條件的達134家。而“17號文件”也提到,“29家非金機構與17家主要成員銀行的銀聯卡業務接口超過630個,平均每家非金機構連接12家主要成員銀行,平均建立接口22個。”誠然,《議案》一旦得以實施,將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帶來不少沖擊。
   對此,銀聯方面給時代周報發來了官方回應稱,“非金機構接入銀聯網絡,可以有效實現各商業銀行銀聯卡的全面受理,服務業務快速發展。目前已有60多家主要的非金機構已經接入銀聯網絡,我們歡迎更多非金機構接入,通過銀聯平臺獲得更大發展,實現融合共贏。”
  這得到一位與銀聯接近的人士認同,“從發卡到轉接到收單,這是一個產業鏈,銀聯和非金機構處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銀聯做的是轉接,非金機構做的主要是收單。所以銀聯和非金機構應該是合作關系,非金機構接入銀聯網絡后,可以全面受理各家銀行的銀聯卡,相當于拓展了業務范圍。”
   然而,與各方有業務聯系的廣州太德軟件總裁林文毅認為,“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由于合作銀行少,接入銀聯確實一下增加了大量資源。但對大型機構來說,肯定不愿意接入銀聯,因為會導致成本增加。”
   ?那么,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接入銀聯要增加多少成本?
   其實,“17號文件”已從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該文件指出,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存在讓銀行“手續費損失嚴重”,“據調研,在線上支付業務中,非金融機構向銀行支付的實際手續費率平均僅為0.1%左右,大大低于銀聯網絡內0.3%-0.55%的價格水平。”銀聯初步估算指出,各主要成員銀行的此項手續費年損失超過30億元。
   ?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按照上述數字以及“7:2:1”分配原則計算,那么銀聯的手續費損失可能在6億至8億之間。
   ?“反過來看,通過直聯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實際上是節省了30多億。”前述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相關負責人稱,“羊毛出自羊身上,30多億手續費最終會平攤到每個消費者身上。”
   誰在“綁架”銀行?
   ?銀聯一直在強調自己是銀行利益維護者的角色。
   ? “17號文件”提到第三方支付機構利用其龐大客戶群體“綁架”銀行?!蹲h案》也很直白指出:“部分非金機構還依托互聯網電子商務掌握的大量客戶數據,快速向金融領域滲透,動搖了銀行對客戶的主導權,對傳統銀行業務逐步形成較大沖擊。”
   ? ?但對銀聯這種“仗義”行為,銀行卻不一定領情。上述接近銀聯的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由于銀行往往青睞會那些收單市場份額大的第三方機構,所以會主動給出很低的費率。”
   ?另外,上述第三方支付機構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某地股份制銀行,曾希望通過某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一條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收單渠道,而且所要求的費率要遠低于行業平均0.1%的水平,“有些銀行并不太在乎費率問題,而是從怎樣為持卡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出發。”
   ? 實際上,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每天都產生巨大的交易量,比如,支付寶日交易額已達到60億,交易筆數在千萬的數量級上,因此銀行也很難單方面切斷接口,華南某銀行電商部門人士稱,“對很多中小銀行來說,有時還要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臉色’。”
   ?從“17號文件”的強硬,與《議案》中的急躁,可以看出銀聯的尷尬。因為銀聯這個央行的下屬單位,不僅對各銀行沒有“說一不二”的強制干預力,而且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直聯銀行的態度,也慢慢從嚴管到“默許”變化。
   2012年,央行在制定《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時,在其“意見稿”中明確規定,“收單機構為特約商戶提供人民幣銀行卡收單服務,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轉接和資金清算的,應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合法銀行卡清算組織進行。收單機構和外包服務機構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銀行卡跨法人交易轉接服務。”
   ? 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銀行卡收單業務都必然是跨法人的,而合法銀行卡清算組織國內只有銀聯一家。換句話來說,央行最初的意思是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直聯不得繞開銀聯。
   ? 不過,在今年7月份《辦法》正式頒布時,上述條款卻被刪除了。易觀國際等機構分析師認為,《辦法》并未明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清算業務都需通過銀聯”,默許了當下普遍繞開銀聯的現實,這不僅有打破銀聯“壟斷”的意味,而且是清算轉接市場開放的前兆。
   ?然而,在央行《辦法》頒布一個月后,銀聯《議案》就迫不及待地出來了。由于與央行的態度相悖,所以業內紛紛質疑《議案》的合規性。
   ? 對此,銀聯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應,《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前提是“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對銀聯卡業務而言,這里的協議約定體現為《銀聯卡業務運作規章》。中國銀聯及成員機構根據《辦法》和《銀聯卡業務運作規章》開展業務,將在規范化、市場化和防范風險的原則下支持非金機構等產業各方發展,同時維護“銀聯”品牌和成員機構的權益。
   ? 銀行業分析師劉瑞認為,只要利益矛盾不解決,博弈就會一直存在,當然不僅發生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與銀聯之間,甚至銀聯也會與其上級央行博弈。“但《議案》目前只是一個提案,最后決定權仍在央行手中。”
   ? 不過,上述接近銀聯的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議案是企業行為,銀聯內部可以做決定,不需要提交給央行。”
   ?銀聯被指扼殺創新
   ? 但在等央行的拍板過程,以支付寶為首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與銀聯展開最后的較量。而作為行業的“帶頭大哥”支付寶孤注一擲,停止了唯一與銀聯有業務往來的線下POS業務,與銀聯徹底決裂。
   ?8月27日,支付寶在微博的聲明中含沙射影地稱,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的原因在于“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這讓外界不禁聯想到銀聯的一系列動作。幾天前出臺的《議案》提出,底前第三方支付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以間聯或直聯模式一點接入銀聯網絡,商業銀行不再保留其與非金機構銀聯卡線下交易通道”。
   ?“支付寶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擺明態度,在日后的談判中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位置。最終結果可能就是央行出來做‘和事佬’,平衡各方的利益。”上述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但總的來說,央行可能更傾向于鼓勵創新,而不是設置各種限制。”
   ? “第三方支付行業能夠得以蓬勃發展,正是得益于開放與競爭的環境。”支付寶一位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為什么多年來線下支付沒有創新,而網上支付、移動支付創新不斷?正是因為壟斷將扼殺行業。”
   ?“這個事情的關注點是,不管線上還是線下,第三方支付行業有沒有存在的必要。”上述人士在電話里顯得有點氣憤,“支付寶原來的線下POS從來沒有想過要用更低的價格去搶餐飲、酒店等,我們做的是物流,現在某公司、組織發個文件,說我們以前做的都不對,按照他的要求來做,不按他的要求來做,就要罰款,甚至封殺。”
   ?對此,銀聯回應,“作為銀行卡組織,中國銀聯一貫支持非金機構的創新與發展。銀聯與非金機構處于支付產業的不同環節,雙方在受理網絡建設、標準制定、風險防范、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聯動和合作的空間。”
   ?“整個事件,對銀聯來說,最多就是得了一個‘壟斷’的壞名聲,但卻阻礙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張毅稱,“因為第三方支付領域的競爭力在于怎樣提供更多的服務,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而近幾年來,與支付寶、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相比,我們并沒有看到銀聯在這方面有多少卓越的成效。”
? ?
  8月27號,第三方支付的“帶頭大哥”支付寶生氣了,要與銀聯決裂。
   支付寶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稱“將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但至于原因支付寶則悶不吭聲,只稱早已“眾所周知”。
   是誰惹支付寶生氣?早已背上“壟斷”罵名的銀聯,不禁又成了外界的聯想對象。不管是市場份額、業務創新、客戶體驗等方面,第三方支付行業都迫切需要更多的空間,而銀聯強勢地位和強硬手段,似乎在損害了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內在訴求。
   不過,支付寶也只是在生悶氣,支付寶內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忌諱提“銀聯”二字,僅稱是“某公司”、“某機構”。此次支付寶停止線下POS業務,也是為了保全更大的支付“蛋糕”。
   ?支付寶年交易額超過萬億,是有底氣的,但對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說,只能“敢怒不敢言”。采訪中,多家第三方支付在采訪結束時總不忘加一句,“千萬請不要透露我的信息。”生怕得罪銀聯。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一旦《議案》成行,咽喉將被銀聯緊緊握住。
   ?如今,銀聯已經下了“最后通牒”,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同步規范互聯網銀聯卡支付業務;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
   ?支付“江湖”暗流洶涌,而“武林盟主”央行則在靜觀其變。盡管銀聯是“盟主”的親兒子,但縱容“壟斷”,最終只會使得空氣變得混濁,讓整個窒息。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