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播出了一檔題為《旅游背后的交易》的節目,讓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頓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在醫藥反腐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正大天晴被曝“頂風作案”,打著學術會議的幌子組織醫生旅游以求增加開藥量。事件曝光后,正大天晴在聲明中表示歉意,并稱這是個別銷售人員的個人行為,相關人員已被停職。
央視曝光:
以學術名義組織醫生旅游
據央視報道,8月28日,正大天晴在上海大眾空港酒店組織10余位醫生開會,隨后這一行人前往泰國清邁旅游。央視駐泰國記者核實,該團隊僅在機場開了50分鐘的會,隨后三天全部為旅游安排。
這樣的活動并不是個別現象,央視記者在江蘇南京還拍攝到正大天晴一次類似的會議。而據知情人透露,正大天晴僅8月下旬以來組織醫生參加的活動就包括泰國清邁游、貴州游、臺北五日游、九寨溝五日游。
關于組織此次泰國旅游的目的,正大天晴的一分公司內部文件中明確寫著:為對5至7月達到用藥預期的大客戶進行激勵,進一步增加“甘平”的銷量。而遺留在上海上述酒店會議室內的一些資料里,包括一種藥品名為“甘平”的宣傳冊。據知情人透露,參會的人被稱為甘平大客戶,邀請原則:根據甘平大處方名單達成預期的客戶排名,篩選出目標客戶。
上述知情人還透露,目標客戶包括三種人:一種是大處方,就是對這個品種處方需求量比較大的;第二個骨干、科主任,他可能自己不開處方,但有領導權、決定權;第三種人就是有潛力的可培養的。
事件曝光后,正大天晴在給媒體的回應聲明中稱對發生這樣的事情深表歉意,公司已成立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進一步的調查。聲明還表示,經初步了解,這是個別區域營銷人員為了提升個人業績,在學術會議后私下邀請部分醫務工作者外出旅游,公司已經暫停當事負責人職務。
業內熱議:
學術會議成藥品推銷平臺
據了解,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醫藥企業,是國內最大的肝健康藥物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正大天晴藥業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新醫藥產業基地重點骨干企業、中國制藥工業百強企業。
在央視此次的曝光中,很多涉及的醫生以及醫院所在的科室被公布,其中不乏江蘇的著名三甲醫院。從公司內部的一份邀請名單中可以看出,8月27日的會議邀請了江蘇蘇北地區十多家醫院的二十余名醫生,因為最近風聲緊,實際參會的只有10多人。
“學術會議加旅游,研討會都是這么干的。”有醫藥代表表示,由于絕大多數藥品都是通過醫生推薦給患者使用的,所以“巴結”醫生成了各家藥商醫藥代表的首要任務。“很多時候開會就半天,而旅游卻可以是兩三天。其實,到泰國游已經不算是高檔旅游,有的是到歐洲、美洲等地旅游。”
上述醫藥代表表示,現在的各種醫生研討會大多離不開藥商的贊助,這種研討會是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是藥商推銷藥品的好平臺。而與直接提供醫療回扣比,通過學術會議順帶旅游,不僅更加隱蔽,而且具備更多的功能,因此倍受藥企青睞。
根據知情人的說法,正大天晴用學術會議作幌子請醫生出國旅游,為的是激勵醫生多開藥。在正大天晴公司內部的一份文件中,針對每一位確定邀請的醫生背后,不僅寫著競爭對手的藥品名,還附帶著這樣的一些數字:“6月統方130,預計9月統方180”。
根據央視曝光,8月21日至25日正大天晴公司邀請了蘇北地區一些ICU領域的醫生到泰國清邁旅游,主推的藥物名為天冊。天冊是一種消炎用的注射液,若一名醫生從每月256個處方量提升到每月400個,一個處方最低按照2瓶注射液來計算,增加的144個處方相當于至少多賣出288瓶。而這一名醫生一年多開的藥,就能讓醫藥公司多賺十幾萬元。
治本之道在于改革現有醫療制度
記者觀察
近期以來,頻頻爆出行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質疑。如今這把火從跨國藥企身上蔓延到了國內藥企身上。
事實上,以學術會議之名行賄醫生,這一在醫藥行業一度盛行的潛規則,在之前被曝光的跨國藥企行賄事件中便一覽無遺。國家工商總局在此前已下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不正當競爭專項治理行動。其中,醫藥購銷、醫療服務領域是治理重點。然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規定難以根除整個醫藥行業的行賄土壤。要根本解決醫藥行賄的不正之風,需要對醫療體系、醫生收入分配體系和醫生從業管理等進行制度性的變革。
鐘南山院士表示,造成醫生吃回扣的根本原因跟醫療機制有關系,市場體制里對利潤的追求影響到了醫生,這是最根本的。“國內醫生跟國外的比收入相對少,但付出的勞動卻很高,但我要強調,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醫生素質。有的人吃回扣,有的人不吃回扣,而且多數人不吃。”鐘南山院士建議,要想遏制醫生吃回扣,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決地懲罰,二是對醫生設立自律準則。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則指出,長期以來,行業存在系統性腐敗問題,這成為政府醫療改革的一個重要阻力,因此政府需要進一步整頓醫藥市場以推進更大的改革。來自商務部的統計資料顯示,醫藥行業內的商業賄賂每年侵吞國家資產約7.72億元,約占全國該行業全年稅收收入的16%。由于醫院、醫生、藥品、醫療設備等諸多環節利益交織,使醫藥行業反腐形勢極為嚴峻。
醫藥行業分析師郭凡禮表示,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危害大,直接損害廣大患者的利益,破壞了公平競爭,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等,所以行賄是必須強制禁止的,不僅通過完善法律細則重罰,還要改進醫藥采購制度,減少尋租行為。由于一些藥企利欲熏心,醫藥代表與醫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加隱蔽,可能會朝著非雙方直接物質交易的方向轉變,比如醫藥代表通過給第三方或第四方一些好處或關系,繼而轉移到醫生手中。
“希望藥企能重視研發,合規營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持久、健康發展。”有業內人士建議,在國家嚴懲商業賄賂的背景下,本土藥企與外資藥企都應規范自身行為,重新回歸市場參與公平競爭,以產品質量優勢占有市場,而不應該再利用非法手段達到謀取私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