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上旬傳出的拆分的雷聲越來越大,但雨點卻遲遲沒有落地。分析人士稱,在大力度的反腐過后,“改革中石油”勢在必行。但如何改革?是重組還是拆分?雖然目前傳出了多種方案,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明晰的官方改革路徑。
對中石油拆分的傳聞,發端于腐敗窩案爆發之后。
從8月底開始,中石油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反貪腐風暴,原副總經理王永春、李華林等四位高管,涉嫌嚴重違紀,被組織調查并免職。9月1日,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中石油集團原董事長蔣潔敏嚴重違紀接受調查。
在中石油多位高管落馬后,很快有媒體透露,政府推動企業改制、打破行業壟斷地位的計劃將很快付之于實,中石油有可能被拆分成若干小型公司,而天然氣、頁巖氣業務有可能迅速做大做強。
報道稱,中石油的多位中層管理人員推測:為了杜絕企業“一言堂”、全面提高運營效率,中央政府很可能效仿的重組經驗,在未來1~3年,重組中石油業務;分拆出多家“石油服務”類公司,而中石油主題公司則專心于油田經營等主營業務。
而發改委的動作,則印證了改革中石油已經出現官方節奏。
據了解,發改委最近多次召集石油公司的代表開會,重點討論將中石油的管道業務收回的可能性,目的是進一步理順天然氣的管輸價格。
1999年中石油系統進行第二次大重組,以核心業務組建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作為其地區公司,其核心業務與管道局分開成立,對外簡稱管道公司。
考慮到企業生產積極性和投資金額巨大,當時并未將管道公司從中石油剝離出來,而是將管道公司放入石油公司,并一直留存至今。事實上,此前就有人建議將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網業務剝離出來,成立專門的“管道公司”。
另外一個拆分方案,是以大型的區域為核心,然后進行整合,以區域性的子公司為核心,再加上周圍的小公司、產業,在業務上面比較密集的公司。媒體援引一位專家的話說,初步設想是分成華北、華南、東北等五到六個區域性的公司,但各個公司在業務上會有所不同,比如煉油,石化,會是華北公司和東北公司的主要業務。
有消息稱,中石油內部已經派出專業人士在全國范圍內調查中石油的所屬公司,比如哪些地區,哪些公司,哪些業務是最優質的,最能夠盈利的,那就把這些區域和業務劃分出來,整理出一個報表,上報國家發改委。
拆分中石油的官方計劃還沒有公布,但重重阻力已經顯現出來。
對于相關政府部門的想法,中石油決策層心知肚明。并且早已經開始行動將轉移資產至子公司,防管道遭到剝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2009年時任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做出將陜京管網從中國石油(601857.SH)剝離出來注入的決定,并計劃將后者打造為中石油天然氣板塊旗艦。蔣潔敏決定用這個香港上市的殼資源,保護中石油既得利益。
而今年6月中石油與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聯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共同出資組建中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其中中石油以價值200億元的管道等資產實物出資,占新公司50%股權,而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聯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共同斥資現金400億元,獲得剩余的50%股權。
分析師稱,上述交易意味著中石油的這些管道資產瞬間增值3倍,如果國家剝離整個中石油的管道業務,那么又該給投資者怎么補償呢?
另外,天然氣與管道板塊涉及多個分、子公司,而且還有社會資本活躍其中,如果實現獨立運作的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中石油人士分析,由于該板塊一方面需要較大投入,而且又盈虧不定,假設要從中石油系統中獨立出去的話,誰來接盤和管理都將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