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度聯想剛剛坐上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的位置,但受制于品牌和專利技術,不得不放慢進軍歐美智能手機市場的步伐。因此,黑莓、HTC等都曾與聯想傳出“緋聞”。此番聯想和黑莓傳出“緋聞”,是炒作還是真愛呢?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此事的前因后果。
近來,聯想收購黑莓一事被業界炒得沸沸揚揚。在楊元慶“放風”意欲收購黑莓 7個月后,有媒體近日再次報道稱:“聯想集團正積極考慮對黑莓發起全盤收購要約。”黑莓與聯想均拒絕就此置評。坊間傳言,目前雙方已簽署保密協議,聯想獲得了查閱黑莓賬簿的許可,收購進程已經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在PC時代,聯想憑借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入股NEC電腦公司、收購Medion公司等一系列并購策略奠定并鞏固了其全球前三大電腦廠商的地位。今年第二季度聯想剛剛坐上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的位置,但受制于品牌和專利技術,不得不放慢進軍歐美智能手機市場的步伐。因此,黑莓、HTC等都曾與聯想傳出“緋聞”。此番聯想和黑莓傳出“緋聞”,是炒作還是真愛呢?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此事的前因后果。
黑莓對聯想來說價值幾何?
黑莓對聯想來說值不值得買?從目前情況看,黑莓在專利、品牌、客戶、操作系統、手機設計能力等5個方面對于聯想很有吸引力。
專利——從近來智能手機領域屢屢發生的專利大戰來看,技術專利已經成為立足之本,特別是國內智能手機廠家要想開拓國際市場,專利更是須臾不可或缺的。聯想今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130萬部,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不過其90%以上出貨都在國內。受困于專利缺乏,聯想手機海外拓展主要方向為印度、東南亞,美歐等發達市場一直是聯想手機的“心病”。而黑莓作為傳統的國際手機廠商,握有聯想最需要的大量通信基礎專利和設計專利。據加拿大豐業銀行估測,黑莓持有的專利資產估值為22.5億美元。
品牌——黑莓雖然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大幅縮水,但作為消費品牌依然具有相當大的商業價值。對于從PC向移動終端轉型的聯想來說,無論Lenovo 還是VIBE都不是投入幾億美元就能達到今天黑莓的認知度的。
客戶——歐美手機市場還是主要依靠運營商驅動,進入門檻高,耗費時間長。如美國99%的手機銷售都是運營商預付費和后付費機型。對于聯想來說,美國運營商的玩法和模式既不同于PC,也不同于中國運營商,重新進入將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
特別是黑莓的看家本領BES(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ice)服務,是其最大特色。大家都知道,黑莓手機主打安全和保密,用戶大都是政企集團用戶,美國大量的政府雇員、安全部門、跨國企業目前仍在大量使用黑莓手機,甚至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這也是聯想一直在歐美PC市場夢寐以求的大客戶群體,如收購完成,聯想現有產品可以與黑莓結合,為企業推出更加完整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操作系統——從手機發展歷史來看,全球領導性的公司一定都會擁有基于自身的移動操作系統,諾基亞、蘋果等公司的崛起已經驗證了這一點。不過從目前情況看,全球手機企業再次推出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統已非常困難,黑莓OS從這個角度而言屬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有相當大的戰略意義。
硬件設計能力——“貿工技”出身的聯想長于銷售渠道,但硬件和軟件設計方面都存在明顯軟肋,K900更是被業界稱作“土豪”機型。黑莓手機衰弱主因是系統和應用落伍,但從黑莓10手機來看,手機硬件設計能力依然一流,對聯想手機會有質的幫助。
雖是真愛但姻緣難成
雖然黑莓對于聯想而言吸引力很大,但是從目前情況看,聯想收購黑莓的成功幾率甚微,大體上我們可以從體量、盈利、現金流、換股以及監管等5個方面分析。
體量——對于聯想而言,黑莓顯得體量太大。聯想 2012年營收339 億美元;黑莓為184億美元,營收超過聯想一半。聯想目前港股市值約107.5億美元(833.6 億港元);黑莓目前估值 47億美元,為聯想市值的44%。
聯想2005年曾斥資12.5億美元收購 IBM全球PC業務,當年營收約 30億美元。不過目前的聯想并不具備 8年前再次快速規模擴張的能力,全球 PC市值正在萎縮,智能手機增長也在放緩。聯想收購黑莓將帶來極大的商業風險。
盈利——聯想2012年凈利潤4.7億美元,利潤率約4.37%,黑莓47億美元的收購價格相當于目前聯想年盈利能力的10倍。同時,黑莓“流血”超出聯想承受能力,如黑莓第二季度虧損 9.65億美元,是聯想2012年(四個財季)盈利的兩倍。有分析師認為,即使巨額虧損很大程度上因庫存減計,但黑莓用戶流失嚴重,預計未來的6個季度還將燒掉超過20億美元。聯想的盈利能力能不能扛得住黑莓真是個問題。
現金流緊張——根據聯想財報,截至2013年6月30日,聯想凈現金儲備為31億美元,相比2012年底下降約5億美元。實際上,聯想虧損的手機業務和接連發生的國際收購都在大量耗費聯想的現金流。在過去兩年中,聯想還收購了德國計算機制造商Medion,以及NEC的PC業務等。有消息稱,之前中斷的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已再次恢復,預計涉及資金在25億~45億美元之間。
換股行不通——聯想 2005年12.5 億美元收購 IBM PC 業務,其中包含價值約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但47億美元為中國企業迄今為止最大的跨國并購數額,聯想如選擇換股或將為此增發約30億美元的香港市場股票。不過從近幾年外國企業在加拿大進行的大宗并購來看,收購黑莓方或將被要求選擇在加拿大股票交易所上市才會被政府批準,并涉及員工、保密等一系列附加政策,將使聯想在資本市場上面臨極大的風險。
監管——與傳統的 PC硬件業務不同,黑莓涉及數以億計的企業及政府機密電郵的安全網絡,以及龐大的云儲存業務。黑莓出售將會首先獲得加拿大、美國等監管部門審批。根據加拿大投資法,聯邦政府擁有可否定外資收購加國企業的廣泛權限,如果聯邦政府認為并購交易不能給加國帶來“凈好處”,或者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就可予以否決。更要命的是,美國政府幾乎不會批準中國企業的相關收購。在此之前,華為和中興公司的電信設備就因“安全”為由被屢次拒絕進入美國市場。奧巴馬今年甚至在簽署的一項預算撥款法案中規定,聯邦機構在采購中國企業生產的IT系統之前必須得到聯邦調查局(FBI)或其他權威機構的批準。
由此可見,聯想對黑莓雖是真愛但姻緣難成。
炒作“緋聞”對雙方都是好事
盡管如此,雙方還是在不斷放出消息,維持傳聞的熱度,這是為何?因為“緋聞”對雙方而言都是好事。
一方面,無論是傳聞聯想收購HTC還是聯想收購黑莓,每個“緋聞”對于聯想品牌來說都不是壞事,而聯想也樂于見到這種炒作,本來還在花大錢進行品牌營銷,這種免費廣告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方面,黑莓也在利用聯想向潛在買家“抬價”。黑莓確實已經沒落,并意圖以 47億美元價格向加拿大金融財團出售。以本次傳聞來看,身為大股東的Fairfax所報出的47億美元價格體現了大股東對黑莓出售的價格底線,但Fairfax目前真正的資金并未到位。對于黑莓來說,通過媒體透出中國公司收購傳聞,一是起到了抬價作用,二是起到了對加拿大和美國政府的“游說”作用。
所以,對于“緋聞”雙方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炒作話題。作為業界觀察人士,我們也為近來相對平淡的行業有了這么一個話題而興奮,一切讓我們靜觀其變。